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帝国全面战争普鲁士(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的美国因素1)

帝国全面战争普鲁士(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的美国因素1)

2023-02-08 19:02:08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帝国全面战争普鲁士文章列表:

帝国全面战争普鲁士(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的美国因素1)

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的美国因素1

#头条创作挑战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表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正式参战,是导致纳粹德国覆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美国因素” 始终是希特勒德国在制订和实施其侵略计划时必须考虑和难以回避的重大难题之 一。

那么,纳粹德国在制订 和实施其侵略计划时是如何考虑和处理这一事关德国侵略计划的成败乃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德国生死存亡的“美国因素”的,美国对于纳粹德国奉行的在1941年底前对 美忍让克制的主动避战政策作何反应,美国的行动与德国战败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美国在纳粹德国侵略计划中的地位

德国法西斯战争罪魁希特勒,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冒险者,冒险发动战争是他的阶级本性的突出表现。希特勒企图通过战争达到统治欧洲和世界的目的。

他制 订的侵略计划,从被称为纳粹扩张“蓝图”的《我的奋斗》一书,从1928年希特勒 的《第二本书》,以及纳粹德国的一系列秘密指示、侵略方案和行动中,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个阶段:

首先,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作为核心。这主要是包括奥地 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波兰的但泽走廊等有大量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其 次,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以此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第三,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雄世界。一言以蔽之,就是“先大陆,后海洋”。

基于这样的全 球战略构想,纳粹德国的决策者决定把同美国的决斗,放在德国征服世界的计划的最 后一个阶段,即通过一次次的闪电战,建立一个以欧洲为核心并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德 意志帝国,最后集中全力才来收拾美国。

不难看出,希特勒选择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全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希望在这 场战争中赢得完全的胜利。再简单地讲,德国法西斯进行侵略战争的目的,就是要争 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夺取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最终统治欧洲以及世界。

然而, 兼具德国帝国主义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特征的纳粹德国领导集团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 到,他们的政治目标同其所具有的军事和经济手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经验告诉他们,在一场持久的耗费巨大的两线作战中,德国绝对没有取胜的希望。

特别是假如当时世界强国美国作为德国的敌人而参战,将对德国构成致命的打击。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德国的决策者十分清楚,雄踞大西洋彼岸的世界强国美国,是绝对不会允许德国独霸欧洲,攫取和掠夺战败国的各种资源以强大自己的力 量,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对美国发起致命一击的。

事实上,美国对纳粹德国崛起的反应,特别是1938年11月以来美国对德国所采取的越来越强硬的敌对态度和遏制政 策,已使德国当局认识到,在一场由德国发动的欧洲战争中,美国迟早要站在德国的 对手一边参战。

1938年12月,因德美关系恶化而应召回国的德国驻美大使狄克霍 夫在写给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中则认为:“一旦发生欧战,美国必然支援民主国家,问 题只是何时参战。”1939年3月27日,德国驻美代办汉斯·托姆森也电告德国外交 部:“几周来美国政府的言论和措施比以往更清楚地表明,罗斯福总统……旨在用现 有的一切手段消灭国家社会主义德国,使欧洲新秩序化为乌有。”“民主国家是美国的 第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崩溃,在罗斯福看来,美国作为大国的角色就会完结。”

5 个月后的8月28日,托姆森再次肯定地报告说:“如果英法有被打败的危险,美国将 诉诸武装干涉。”显然,如何尽量推迟美国参战的时间,是纳粹德国在发动欧战前必 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另一方面,纳粹德国的决策者经过对美国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综合考量和详 细分析,认为只要德国战略和策略对头,在欧洲战争打响后的一段时期内,防止美国 参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他们对美国做出的基本估计和判断是,在欧战爆发后的一 段时期内,美国罗斯福总统至多只能做到说服国会取消武器禁运,至少在战争的头一 年内罗斯福无法说服国会批准美国参战。

退一步说,即便美国在一年内参战,按照它 当时所具有的军事手段和实力,也不会给德国造成致命的威胁。因为美国这样的国 家,只有在一场长期战争中才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世界帝国传奇系列德意志帝国:普鲁士通过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 Kaiserreich)亦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统一(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

(1)形成背景

19世纪以前德意志地区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王国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实现统一。

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为什么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那么,身处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

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

根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意志各邦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各邦有充分权利同欧洲任何国家签定条约。这样,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后确定下来。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种程度,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当时在德意志境内,共有360个独立的邦国和1500个半独立的领地。绝大部分的邦国版图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亚地区,每个邦国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这些邦国的君主却都很自负,无论其邦土大小都一样建立起自己整套的专制制度,国家机构健全,也拥有军队。一支军队有时只有12个士兵组成。

在这种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显得十分与众不同。须知近代欧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是温情脉脉、和风细雨的曼妙之旅,在那个弱肉强食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火与剑来铺就它的王者之路。

(2)帝国成立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但遭到镇压。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鲁士宰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词条),成立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德意志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3)政治经济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9世纪70年代,帝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案,如银行法、统一货币法、专利权法、统一关税法、统一度量衡法等。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掠得50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和钾矿,以及接受和应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帝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工业和银行业的集中。

(4)同盟关系

俾斯麦为了避免日后法兰西共和国报复,利用列强间复杂的关系孤立法国。

1873年与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缔结三帝同盟。

1879年与奥匈缔结同盟。

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

1887年与俄罗斯帝国签订巴尔干半岛保障条约。与当时的英国也没有特别的对立。可以说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相当成功。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后,与俾斯麦发生对立。

1890年,俾斯麦被解除首相职务。威廉二世亲政后开始积极实行帝国主义政策,开始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美利坚合众国产生冲突,欧洲开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势,局势对德国开始转为不利。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列强间的利益冲突(德奥的同盟、英德和德法的对立、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的政策等)使得德国卷入了战争。德意志帝国选择站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一边,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1915年参战)对抗。战争蔓延到全欧洲,德意志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也遭到波及。

1914年西线德军的攻势在马恩(巴黎北方)停滞,此后西线双方形成堑壕战,僵持状态直到1918年春季。在东线,虽然占领大片土地,但没对俄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北海,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封锁使得德意志帝国开始发生原料和食物短缺。

1917年,基于德意志帝国的无差别潜艇战略,间接令美国参战,使得战争情势开始转向。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3月3日,俄国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芬兰和乌克兰取得独立,德意志帝国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军在西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巴黎再次危急。但德军最后仍然无法取得胜利。

1918年10月底11初,德意志帝国境内许多城市发生叛变(起义)。局势急转直下。在各方压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海外。帝制终结。11月9日,社会民主党魁菲利普•夏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停战和约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下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的起因强烈地植根于围绕在奥托·冯·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事件。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欧仁妮皇后、外交部长特罗恩·德·吕伊和战争部长雅克·路易·朗东担心普鲁士的胜利可能会危及法国作为欧洲主导力量的地位,在法奥战争之后获得了胜利。1859年战争,未能成功地敦促拿破仑实施武装调解,其中包括在法国东部边境动员和集结军队,同时大部分普鲁士军队仍在波希米亚作战,以此警告不能改变领土在德国没有咨询法国。

由于普鲁士吞并了战争期间支持奥地利的几个德国国家,并在普鲁士的支持下组建了北德意志邦联,法国舆论变得僵硬,现在要求更加坚定和领土补偿。结果,拿破仑要求普鲁士重返1814年的法国边境,吞并卢森堡、萨尔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巴伐利亚的普法尔茨。俾斯麦断然拒绝了他轻蔑地称之为法国的“小费政策”。然后,他将拿破仑的书面领土要求传达给巴伐利亚和德国南部的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等其他邦国,这加速了与这些州结成防御性军事联盟。法国强烈反对任何进一步的德国国家联盟,这将大大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实力。

法国政策的唯一结果是普鲁士同意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名义上的独立,这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对于想要领土和想要一支法国军队的法国公众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味道的胜利。想要复仇。这种情况既不适合法国,它意外地发现自己毗邻军事强大的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也不适合普鲁士,后者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将德国各州统一在其控制下的过程。因此,两国自1866年以来的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在普鲁士,一些官员认为对法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以在那些允许统一大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唤起德意志民族主义。普鲁士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后来的声明体现了这一目标:“我毫不怀疑,在实现统一德国的建设之前必须有法德战争。”俾斯麦也知道法国应该是冲突中的侵略者使德国南部的四个州与普鲁士站在一边,从而赋予德国人数量上的优势。他坚信法国不会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找到任何盟友,原因很简单,“胜利者法国将对所有人构成威胁——普鲁士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他补充说,“这是我们的强项。”许多德国人也将法国人视为欧洲传统的破坏者,并试图削弱法国以防止进一步破坏和平。

战争的直接原因在于普鲁士王子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的利奥波德竞争西班牙王位。法国害怕被普鲁士和西班牙的联盟包围。霍亨索伦王子的候选资格在法国的外交压力下被撤回,但奥托·冯·俾斯麦通过发布修改后的埃姆斯电报的摘要来煽动法国宣战,这是威廉一世发送的电报,拒绝了法国要求普鲁士不再支持霍亨索伦候选资格的要求。俾斯麦的摘要,被法国媒体哈瓦斯误译,听起来好像国王以贬低的方式对待法国特使,这激怒了法国的公众舆论。

法国军队在和平时期由大约426,000名士兵组成,其中一些是正规军,另一些是应征入伍者,他们在1869年3月之前通过投票选出并服役了相对较长的七年。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征服阿尔及利亚、法奥战争和墨西哥战争中的退伍军人。然而,在四年前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七周战争”之后,据计算,由于需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其余地方驻军,法国军队只能派出288,000人来对抗普鲁士军队,而整场战争可能需要100万人。

在阿道夫·尼埃尔元帅的领导下,进行了紧急改革。普遍征兵和更短的服役期增加了预备役人员的数量,他们将把军队扩大到计划动员的800,000人。那些因任何原因没有被征召入伍的人将被编入流动役,这批部队名义兵力为400,000人。然而,这些改革尚未完全实施,普法战争就爆发了。预备役人员的动员混乱,导致大量散兵游勇,而前卫机动部队通常未经训练且经常叛变。

法国步兵配备了后膛装填的沙塞波特步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枪支之一,法国库存中有1,037,555支。使用橡胶密封圈和较小的子弹,沙塞波特Chasepot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500米(4,900英尺),并且重新加载时间很短。法国的战术强调在堑壕战风格的战斗中使用沙塞波特步枪进行防御——即所谓的feudebataillon。火炮装备有膛线、前膛装的拉赫特炮。军队还拥有机关枪的前身:米特留斯排放枪,它可以释放强大的集中火力,但射程不足,而且相对固定,因此很容易被超越。米特留斯排放枪安装在炮架上,并以与大炮类似的方式分组在电池中。

这支军队名义上由拿破仑三世领导,由元帅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和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指挥野战军队。但是,这支部队并没有事先安排好的战争计划。

1870年梅斯要塞的法国军队

德国军队由普鲁士王国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意志各州组成,根据1866年7月26日尼科尔斯堡初步和平的秘密条款,并在1866年8月23日的布拉格条约中正式化,。

各个军队的招募和组织几乎相同,并且基于每年征兵的概念,这些人然后在常规团中服役一段固定期限,然后被转移到预备队。这一过程得出的理论和平时期兵力为382,​000人,战时兵力约为1,189,000人。

德国的战术强调像坎尼这样的包围战,并尽可能使用火炮进攻。普鲁士步兵不是以纵队或线队形式前进,而是以更难被炮兵或法国防御火力瞄准的小团体移动。可用的士兵数量之多使得大规模包围和摧毁法国编队相对容易。

军队配备了Dreyse针枪,该枪因其在克尼格里茨战役中的使用而闻名,此时已显示其25岁设计的年龄。步枪的射程只有600m,并且缺少允许瞄准射击的橡胶后膛密封件。著名的克虏伯6磅炮(尽管枪被称为6磅炮,但仍为6公斤,膛线技术使火炮能够以相同口径发射两倍重量的弹丸)钢后膛,弥补了针枪的不足-向普鲁士炮兵连发射的装载大炮。克虏伯火炮发射接触引爆的炮弹,其射程比法国青铜炮口装填炮的射程更远,射速更高,后者依赖于错误的时间保险丝。

普鲁士军队由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领导的总参谋部控制。普鲁士军队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拥有唯一存在的此类组织,其目的是在和平时期制定整体战争战略,在战时指导作战行动并组织后勤和通信。总参谋部的军官是从普鲁士Kriegsakademie(战争学院)中挑选出来的。毛奇采用新技术,特别是铁路和电报,以协调和加速大规模部队的动员。

1870年9月从托尔西进军的普鲁士军队

法国挑起的战火

1870年7月28日,拿破仑三世离开巴黎前往梅斯,并担任新命名的莱茵军团的指挥官,该军团约有202,448人,预计将随着法国动员的进展而增长。麦克马洪元帅在维桑堡附近指挥第一军(4个步兵师),弗朗索瓦·坎罗贝尔元帅将第六军(4个步兵师)带到法国北部的马恩河畔沙隆作为预备队,以防止普鲁士通过比利时推进。

已故的尼埃尔元帅制定的战前计划要求法军从蒂永维尔向特里尔和普鲁士莱茵兰发起猛烈进攻。该计划被夏尔·弗罗萨德将军和巴特勒米·勒布伦将军放弃,取而代之的是一项防御计划,该计划要求莱茵军团在德国边境附近保持防御态势并击退普鲁士的任何进攻。由于奥地利与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预计将加入对普鲁士的复仇战争,第一军团将入侵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并与奥匈帝国军队一起“解放”德国南部的四个州。第六军团将根据需要增援任何一支军队。

不幸的是,对于弗罗萨德的计划,普鲁士军队的动员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得多。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被普鲁士击败后仍然感到不安,他们小心翼翼地表示,只有在南德人积极看待法国人的情况下,他们才会站在法国一边。这并没有成为现实,因为四个德国南部国家已经向普鲁士伸出援手,并正在动员他们的军队对抗法国

在1870年7月31日普法两国军队的分布图

拿破仑三世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压力,要求在毛奇的全部力量动员和部署之前发动进攻。弗罗萨德部队的侦察只发现了守卫边境城镇萨尔布吕肯的普鲁士第16步兵师,就在整个莱茵河军团之前。因此,7月31日,陆军向萨尔河进发,占领了萨尔布吕肯。

弗罗萨德将军的第二军和巴赞元帅的第三军于8月2日越过德国边境,开始从萨尔布吕肯镇迫使第16步兵师的普鲁士第40团进行一系列直接攻击。Chassepot步枪证明了它对针管步枪的价值,法国步枪兵在萨尔布吕肯周围的小规模冲突中经常超过他们的普鲁士对手。然而普鲁士人顽强抵抗,法军伤亡86人,而普鲁士人伤亡83人。萨尔布吕肯也被证明是物流方面的主要障碍。那里只有一条铁路通往德国腹地,但可以很容易地由一支部队防守,该地区唯一的河流系统沿着边境而不是内陆流动。虽然法国人称赞入侵是向莱茵兰和后来的柏林迈出的第一步,但埃德蒙·勒伯夫将军和拿破仑三世将军却从外国新闻来源收到了令人震惊的报告,即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军队除了北部和北部的部队外,还向东南集结。

毛奇确实在该地区集结了三支军队——普鲁士第一军有50,000人,由卡尔·冯·施泰因梅茨将军指挥,在萨尔路易斯对面,普鲁士第二军有134,000人,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指挥,在福尔巴赫-斯皮切伦线对面,以及普鲁士第三军由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率领的120,000人的军队准备在维桑堡过境.

1870年7月的两军位置

普鲁士的进攻

从被俘的普鲁士士兵和当地警察局长那里得知,普鲁士王储的第三军距离莱茵河小镇维桑堡附近的萨尔布吕肯以北仅30英里(48公里),勒伯夫将军和拿破仑三世决定撤退到防御阵地。弗罗萨德将军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匆忙将他在萨尔布吕肯的莱茵军团部队撤回河对岸的斯皮什伦和福尔巴赫。

现在离维森堡最近的麦克马洪元帅将他的四个师展开20英里(32公里)以应对任何普鲁士-巴伐利亚人的入侵。这个组织是由于缺乏补给,迫使每个师从农村和本应为他们提供给养的军队供应部门的代表那里寻找食物和草料。使情况变得更糟的是第一师指挥官奥古斯特-亚历山大杜克罗将军的行为。他在8月1日告诉第2师指挥官阿贝尔·杜埃将军,“我收到的信息让我认为,敌人在他的前哨附近没有可观的兵力,并且没有发动进攻的意愿”。两天后,他告诉麦克马洪,他没有找到“一个敌方哨所……在我看来,巴伐利亚人的威胁只是虚张声势”。尽管杜克罗对德军进攻的可能性不以为然,麦克马洪还是试图警告他的其他三名师长,但没有成功。

普法战争的第一次行动发生在1870年8月4日。在这场战斗中,第一军杜埃将军在无人支援的师和一些被派驻守望边界的附属骑兵部队以压倒性但不协调的方式发动了进攻。德国第3集团军。白天,一个巴伐利亚军团和两个普鲁士军团的成员开始交战,并得到普鲁士大炮的协助,在城市防御上炸开了一个洞。阿贝尔·杜埃最初占据了一个非常稳固的位置,这要归功于Chassepot步枪精确的远程快速射击,但他的力量太薄了,无法保持住它。杜埃在傍晚时分被炸死,当时他附近的一个师连队炮台的沉箱爆炸了。普鲁士人对该镇的包围随后威胁了法国撤退的途径。

镇内的战斗变得异常激烈,变成了挨家挨户的生存之战。尽管普鲁士步兵不断进攻,第2师的士兵仍坚守阵地。维桑堡镇的人民终于向德国人投降了。没有投降的法军向西撤退,留下了1000名死伤者和1000名俘虏以及所有剩余弹药。普鲁士军队的最后一次进攻也花费了约1000人伤亡。德国骑兵随后未能追击法国人并与他们失去联系。进攻方最初在人数上占优势,部署范围广泛,很有可能被包围,但法国沙塞波特步枪的火力对步兵的攻击造成了代价高昂的击退,直到法国步兵遭到普鲁士大炮的广泛轰炸

巴伐利亚陆军在维桑堡战役中推进

8月5日的斯皮什伦战役是法国三场重大失败中的第二场。毛奇原本计划将巴赞的军队留在萨尔河上,直到他可以用第2集团军在前面,第1集团军在左翼进攻,而第3集团军向后方靠近。年迈的冯·施泰因梅茨将军采取了一个过分热心的、计划外的行动,带领第1集团军从他在摩泽尔河的阵地向南。他直奔斯皮切伦镇,在此过程中将弗雷德里克·查尔斯王子与他的前锋骑兵部队隔开。

在法国方面,维桑堡灾难后的计划变得至关重要。勒伯夫将军气得通红,打算对萨尔发动攻势,以弥补他们的损失。然而,下一次遭遇的计划更多地基于正在展开的事件的现实,而不是情感或自豪感,因为沃尔夫警长告诉他和他的工作人员,萨尔之外的补给是不可能的。因此,法国军队将采取防御阵地,以防御所有可能的攻击点,但也使军队无法相互支持。

当麦克马洪将军率领的法国军队在沃尔特战役中与德国第3集团军交战时,斯坦梅茨领导的德国第1集团军从萨尔布吕肯向西推进。普鲁士的腓特烈·卡尔亲王率领的德国第2集团军巡逻队在斯皮什伦镇以南的一个遥远高原上发现了附近的诱饵火力和弗罗萨德的军队,并将其视为弗罗萨德撤退的迹象。再次无视毛奇的计划,两支德国军队袭击了弗罗萨德的法国第二军团,该军团设在斯皮切伦和福尔巴赫之间。

在战斗开始时,法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德国的数量优势,因为德国第2集团军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弗罗萨德将迎面而来的攻击仅仅视为小规模冲突,并没有要求其他部队提供额外支援。等到他意识到自己在对抗什么样的势力时,已经太迟了。弗罗萨德和巴赞下的预备队之间的通信严重缺陷,以至于当预备队接到命令转移到斯皮什伦时,来自第1和第2集团军的德国士兵已经冲上高地。由于预备队尚未到达,弗罗萨德错误地认为他处于被包抄的严重危险中,因为在福尔巴赫发现了冯格鲁姆将军率领的德国士兵。他没有继续守住高地,而是在黄昏后的战斗结束时向南撤退。由于沙塞波特步枪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德国人的伤亡人数相对较高。当他们发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时,他们大吃一惊——弗罗萨德已经放弃了他在高地的位置.

8月6日,两军在距离维桑堡约16公里的弗勒什维莱尔镇的沃尔特附近再次发生冲突,沃尔特战役开始。普鲁士王储的第3军在其参谋长冯·布卢门塔尔将军的迅速反应下,召集了增援部队,使其兵力达到140,000人。法军逐渐得到增援,他们的兵力只有35,000人。尽管人数远远超过法国人,但法国人在弗罗施维勒城外捍卫了自己的阵地。到下午,德国人遭受了约10,500人死亡或受伤,法国人损失了相似数量的伤亡人数,另外还有一个俘虏9200人,损失约50%。德国人占领了位于法国防线中心山顶上的弗罗施维勒。失去了胜利的希望并面临一场大屠杀,法军脱离接触,向西向比奇和萨维尔撤退,希望在孚日山脉的另一边与法军会合。德军第3军没有追击法军,而是留在阿尔萨斯,缓慢向南移动,攻击并摧毁了附近的法军驻军

马斯拉图尔战役

在边境战败后,大约160,000名法国士兵被围困在梅斯要塞。8月15日下令从梅斯撤退到沙隆与法国军队会合,并被奥斯卡·冯·布卢门撒尔少校领导的普鲁士骑兵巡逻队发现。第二天,一支由康斯坦丁·冯·阿尔文斯莱本将军率领的第三军(第2集团军)的30,000人组成的普鲁士军队在马斯拉图尔以东的Vionville附近发现了法国军队。

尽管敌我交换比是四比一,第三军还是发起了一次冒险的进攻。法军被击溃,第三军占领了维翁维尔,阻止了任何进一步向西逃跑的企图。一旦被阻止撤退,梅斯要塞的法国人别无选择,只能进行一场战斗,这将是西欧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交战。战斗很快爆发,第三军被不断的骑兵冲锋击溃,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士兵。德国官方历史记录了15,780人伤亡,法国人伤亡13,761人。

8月16日,法国人有机会扫除普鲁士的关键防御并逃脱。两个普鲁士军团袭击了法国前卫,认为这是法国默兹军队撤退的后卫。尽管有这个误判,普鲁士的两个军团一整天都控制了整个法国军队。普鲁士人以5比1的优势战胜了法国人的优柔寡断。法国人失去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

格拉沃洛特战役

随着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在格拉维洛特被击败,法国人撤退到梅斯,在那里他们被第一军和第二军的150,000多名普鲁士军队包围。巴赞指挥下的军队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引起了历史学家对其指挥官的无数批评。带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当时的职业是写关于卫生和纪律的命令,以及玩多米诺骨牌。巴赞出人意料的不作为让毛奇松了一口气,他现在有时间改善他在梅斯周围的线路并加强对麦克马洪的追捕。

此时,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组成了新的法国沙隆军团,前往梅斯营救巴赞。拿破仑三世亲自率领军队,麦克马洪元帅出席。沙隆军向东北进军比利时边境以避开普鲁士人,然后向南进攻与巴赞会合。普鲁士人利用这一策略抓住了法国人。毛奇离开了包围梅斯的普鲁士第一军和第二军,除了三个军团在萨克森王储领导下组成默兹军团。8月30日,毛奇带着这支军队和普鲁士第三军向北进军,在博蒙特追上了法国人。经过一场激战,他们损失了5000人和40门大炮,法国人向色当撤退。在镇上进行改革后,沙隆军立即被汇合的普鲁士军队孤立了。拿破仑三世命令军队立即突围。由于麦克马洪在前一天受伤,奥古斯特·杜克罗将军在战场上指挥了法国军队。

梅斯战役后损伤惨重的法军

1870年9月1日,拥有202个步兵营、80个骑兵中队和564门火炮的沙隆军团开始进攻,攻击周围的普鲁士第三军和默兹军,共计222个步兵营、186个骑兵中队和774门火炮。法国第五军预备役指挥官德温普芬将军希望对普鲁士第十一军发起步兵和骑兵联合攻击。但是到了11:00,普鲁士大炮对法军造成了伤亡,同时更多的普鲁士军队抵达战场。事实证明,在包围条件下的战斗对法国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的前线被三边的炮火贯穿始终。由让-奥古斯特·玛格丽特将军指挥的法国骑兵对附近的普鲁士第十一军集中的弗洛因村发动了三场绝望的袭击。玛格丽特在第一次冲锋时受了致命伤,4天后死亡,另外两次冲锋只造成了重大损失。

到一天结束时,拿破仑三世没有爆发的希望,取消了袭击。法军阵亡或受伤超过17,000人,其中21,000人被俘。普鲁士人报告他们的损失为2,320人被杀,5,980人受伤,700人被俘或失踪。次日,即9月2日,拿破仑三世投降并与他的104,000名士兵被俘。这对普鲁士人来说是压倒性的胜利,因为他们不仅俘虏了整个法国军队,而且还俘虏了法国的领导人。法国人在色当的战败决定了战争对普鲁士有利。一支法国军队现在被困在梅斯市并被围困,没有其他部队驻扎在法国地面上以防止德国入侵。尽管如此,战争仍将继续。随后,德国人无法抗拒诱惑,将数千名法国囚犯的下垂纵队驱赶在被围困的梅斯驻军的全貌(当然,这无助于提高法国人的士气)。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会战后与俾斯麦会谈的情况

巴赞,一位著名的波拿巴主义者,此时让自己被幻想在法国担任政治角色的计划所迷惑。提出了非常规的军事计划,德国人将允许巴赞指挥下的军队从梅斯要塞撤退到法国南部,直到德国军队占领巴黎,消灭政治篡位者并取得在巴赞军队的支持下,为合法的帝国当局腾出空间。即使忽略道德问题和潜在的公众抗议,这个计划似乎也完全不现实。俾斯麦和毛奇对巴赞提出的“合作”反对“共和主义威胁”的提议漠不关心地耸了耸肩。

德国媒体无疑是在俾斯麦的怂恿下广泛报道了这个话题,并报道了巴赞谈判的细节。法国媒体在这个问题上只能保持沉默。巴赞与谁谈判-仍然引起历史学家的质疑。“十年来,法国人认为他是一个阴险的人物,几乎可以肯定是俾斯麦的代理人。他们认为他是一个小丑更有道理”。毫无疑问,巴赞指挥官出于政治动机的行动导致了梅斯被包围的军队的被动,不仅导致了这支军队的失败,而且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失败。巴赞的军队于10月26日投降。整个军团一共142,000人投降,普鲁士人由此缴获了位于梅斯的大量军事装备。战后,巴赞元帅被法国军事法庭判定有罪。

梅斯要塞向德军投降

巴黎攻守战

当拿破仑三世和80,000人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时,第二帝国在巴黎的一场民众起义中被推翻,这迫使路易·朱尔·特罗胥、朱尔·法夫尔和莱昂·甘必大于9月4日在巴黎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和第三共和国,新政府自称为国防政府。德国在色当获胜后,大部分法国常备军要么被围困在梅斯,要么被德国人俘虏,他们希望停战并结束战争。俾斯麦希望早日实现和平,但很难找到一个合法的法国当局进行谈判。国防政府没有选举权,皇帝被俘虏,皇后被流放,但在法律上没有退位,军队仍受效忠于已解散的帝国政权的誓言约束。

显然,普鲁士的意图是削弱法国在国外的政治地位。法国新当局的防御立场,向德国提供了光荣和平和战争费用的报销,普鲁士认为它具有侵略性,拒绝了兼并法国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的一部分的要求。这一政策对俾斯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法国当局的合法性问题在欧洲媒体上得到了积极的讨论,普鲁士为了吞并和赔偿而继续战争的侵略立场对一些人来说是程度了解。只有美国和西班牙在宣布后立即承认新的国防政府,其他国家有一段时间拒绝这样做。在1851年政变之后,合法性问题对法国来说相当奇怪。

战争第二阶段第一部分(1870年9月至12月)

简而言之,俾斯麦将这位臃肿、疲惫的皇帝吊在共和国头上,称拿破仑三世为“共和国的合法统治者”,并将甘必大的新共和国斥为“uncoupdeparti”——“党派政变”

德国人希望通过谈判结束战争,但当共和政府愿意接受战争赔偿或将非洲或东南亚的殖民领土割让给普鲁士时,法夫尔代表国防政府于9月6日宣布法国不会“放弃其领土的一寸,也不会放弃其堡垒的石头”。共和国随后再次宣战,呼吁在全国各地招募新兵,并承诺以一种反抗的方式将德国军队赶出法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不得不继续战争,但无法在其附近压制任何适当的军事反对力量。由于大部分剩余的法国军队正在巴黎附近进行挖掘,德国领导人决定通过攻击巴黎来向敌人施加压力。到9月15日,德军抵达巴黎郊区,毛奇下令对该市进行封锁。

9月19日,德国人包围了它,并在梅斯建立了封锁,于9月20日完成了包围。俾斯麦于9月18日在费里耶尔城堡会见了法夫尔,并要求边界不受法国报复战争的影响,其中包括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摩泽尔省,其中梅斯是首都。作为法国人选举国民议会的停战协议的回报,俾斯麦要求斯特拉斯堡和要塞城市图尔投降。为了让物资进入巴黎,必须移交其中一个外围堡垒。法夫尔不知道俾斯麦提出这种勒索要求的真正目的是在德国西部边境建立持久和平,最好是在法国公众舆论可以接受的条件下与友好政府达成和平。一个坚不可摧的军事边界是他的次要选择,只有德国方面的激进民族主义者才会青睐。

战争第二阶段第二部分(1870年12月至战争结束)

战争开始时,欧洲舆论非常看好德国人;许多意大利人试图在普鲁士驻佛罗伦萨大使馆报名成为志愿者,一名普鲁士外交官访问了卡普雷拉的朱塞佩·加里波第。俾斯麦要求法国放弃对阿尔萨斯的主权,这在意大利引起了这种情绪的巨大转变,加里波第在巴黎革命后不久的反应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在1870年9月7日对热那亚运动说:“昨天我说过你:向波拿巴开战。今天我要对你说:用一切手段拯救法兰西共和国。”

加里波第前往法国并担任孚日军的指挥官,他在第戎周围作战直到最后的战争。在共和党人物甘必大的领导下,部分政府(代表团)在图尔的积极行动导致了形式上的重大成功组建一支新军。成立了11个新军团——第XVI-XXVI号。“这些兵团中的3个直到1月底才准备好,当时休战已经结束,但是8个兵团在战斗中火爆。

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在前线的持续战斗中,一支新的群众军队被创建。编队的平均成功相当于每天6000名步兵和2个电池。尽管军事工业和仓库主要集中在巴黎,而且该省的一切都必须重新进行即兴创作,但还是取得了成功。武器,营地,制服,弹药,设备,行李。该省重新建立了许多军事工业部门。与国外市场的自由交流带来了显著的好处:可以在国外市场上进行大量采购-主要是英语,比利时和美国市场,甘必大在4个月内制造的火炮——238个炮台——比法国的火炮大一倍半,技术上站得更高。

战争帝国时期的战斗是在德国人的双重优势下进行的,而共和时期的战斗是在法国人的双重甚至三重优势下进行的。虽然法国人在战争期间将兵力增加了两倍多,但德国人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兵力。北德联盟在8月动员的888,000人的数量在3.5个月后仅增加了2%,而到战争结束时,六个月后仅增加了15%,这甚至无法弥补所遭受的损失。1870年的普鲁士完全没有意识到永久动员的狂热活动。一方的兵力增加了200%,而另一方的部队则保持不变,在前线造成了一场危机(1870年11月)。只有释放大量参与围攻梅斯要塞的德军,才能让德军克服这场危机。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法国的国民卫队、别动队、消防队员和志愿兵

普鲁士军队于1870年9月19日开始围攻巴黎。面对封锁,法国新政府呼吁在法国各省建立数支大型军队。这些新的部队将向巴黎进发,同时从各个方向攻击那里的德军。武装的法国平民将组建一支游击队——所谓的法郎轮胎——以攻击德国补给线。

俾斯麦是轰炸这座城市的积极支持者。他试图尽快结束战争,非常担心国际形势发生有利于普鲁士的变化,因为他自己称之为“中立国的干预”。因此,俾斯麦不顾军事指挥部的所有反对,不断积极地坚持早日开始轰炸。指挥围攻的冯·布卢门塔尔出于道德原因反对轰炸。在这方面,他得到了王储和毛奇等其他高级军事人物的支持。然而,在1月份,德国人向这座城市发射了大约12,000发炮弹(每天300-400发)。

安东·冯·维尔纳所作进入巴黎的普军

作为共和政府特使从巴黎派出的莱昂·甘贝塔驾驶着一个气球飞越德国防线,气球里装满了该市煤气厂的煤气,并组织了卢瓦尔军团的招募工作。关于所谓的德国“灭绝”计划的谣言激怒了法国,并加强了他们对新政权的支持。几周之内,五支总兵力超过500,000人的新军队被征召入伍。

德国人将部分部队派往法国各省,以在新的法国军队成为威胁之前发现、攻击和驱散他们。德国人没有准备好占领整个法国。10月10日,德国和法国共和军在奥尔良附近开始了敌对行动。起初,德国人取得了胜利,但法国人在11月9日的库尔米尔战役中吸引了增援部队并击败了巴伐利亚军队。梅斯投降后,10万多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德军加入了德国“南方军”。法军于12月4日被迫放弃奥尔良,并最终在勒芒战役(1月10日至12日)中被击败。在巴黎北部作战的第二支法国军队在亚眠战役(11月27日)、巴波姆战役(1871年1月3日)和圣康坦战役(1月13日)中被击退。

巴波姆战役,两军陷入僵局,法国北方军团未能解除普鲁士对佩罗讷的包围

在卢瓦尔军团战败后,甘必大转向费代尔贝将军的北方军团。军队在汉姆、拉哈卢和亚眠等城镇取得了几次小胜利,并受到法国北部要塞带的保护,使法德赫贝的人能够对孤立的普鲁士部队发动快速攻击,然后撤退到要塞后面。尽管进入了里尔的军备工厂,北方军却遭遇了严重的补给困难,士气低落。1871年1月,甘必大强迫法德赫贝将他的军队开出要塞,与普鲁士人展开公开战斗。由于士气低落、补给问题、恶劣的冬季天气和部队素质低下,军队被严重削弱,而费德赫贝将军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而无法指挥,这是在西非数十年战役的结果。在圣康坦战役中,北方军团大败而散,数以千计的士兵被普鲁士押解到东方。

在卢瓦尔河的法国军队被摧毁后,卢瓦尔河军队的残余部队聚集在法国东部,组建了由查尔斯-丹尼斯布尔巴基将军指挥的东方军队。在最后一次尝试切断法国东北部的德国补给线时,布尔巴基的军队向北进军,攻击普鲁士对贝尔福的围攻并解救守军。

法国军队具有显著优势(11万士兵对4万人)。法军的攻势出乎德军的意料,而且开始得相当成功。到1871年1月中旬,法国人已经到达了距离被围困的贝尔福要塞仅几公里的利塞纳河。

在利萨因河战役中,布尔巴基的手下未能突破由奥古斯特·冯·韦德尔将军指挥的德军防线。冯·曼托菲尔将军率领德国“南方军”,随后将布尔巴基的军队驱赶到瑞士边境附近的山区。布尔巴基试图自杀,但未能造成致命伤。面对全军覆没,最后一支完整的87,000名法国军队(现在由贾斯汀·克林尚将军指挥)越过边界,在庞塔利耶附近被中立的瑞士人解除武装并拘留(2月1日)。

被围困的贝尔福要塞继续抵抗,直到停战协议签署,击退了德国人在1月27日夺取要塞的企图,这在这场顽固而不幸的战役中为法国人提供了一些安慰。

法国东方军团在瑞士边境解除武装

战争开始时,法国政府下令封锁北德海岸,只有五艘铁甲舰和各种小型船只的小型北德邦联海军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最大的三艘铁甲舰因发动机故障而停止服役。只有炮塔船阿米尼乌斯号(SMSArminius)可以进行操作。当发动机维修完成时,法国舰队已经出发了。由于巴黎规划者的重大疏忽,封锁被证明只是部分成功。本应为战争做好准备的预备役人员正在纽芬兰渔业或苏格兰工作。

7月24日,只有470艘法国海军的一部分出海。不久之后,法国海军的煤炭短缺,每天需要200短吨(180吨),而舰队的燃料舱容量仅为250短吨(230吨)。对威廉港的封锁失败,关于在波罗的海行动或返回法国的命令相互矛盾,使法国海军的努力徒劳无功。由于ducharbon的问题,发现一个封锁跑者变得不受欢迎;追击普鲁士舰船很快耗尽了法国舰船的煤炭储备。但海军行动仅部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法国指挥部冒着与英国发生政治纠纷的风险。这阻止了法国指挥部试图中断在英国国旗下的德国贸易。尽管封锁措施有限,但仍给德国贸易造成了明显困难。“实际俘获的德国船只有八十艘”。

为了减轻德国对阿尔萨斯-洛林的预期攻击压力,拿破仑三世和法国高级指挥部计划在战争开始后立即从海上入侵德国北部。法国人预计这次入侵会转移德国军队,并鼓励丹麦以其50,000人的军队和丹麦皇家海军参战。

他们发现普鲁士最近在德国北部的大港口周围建立了防御工事,包括配备克虏伯重型火炮的海岸炮台,其射程为4,000码(3,700米),其射程是法国海军舰炮的两倍。法国海军缺乏重型火炮来参与海岸防御,而普鲁士海岸的地形使得对德国北部的海上入侵成为不可能。打算入侵德国北部的法国海军陆战队被派去增援沙隆的法国军队,并与拿破仑三世一起被俘虏在色当。在梅斯围城战和色当战役中俘获了大部分专业的法国军队后,军官短缺,导致海军军官从他们的船上被派去指挥匆忙集结的前卫机动预备役人员。随着北海秋季风暴迫使更多法国船只返回,对德国北部港口的封锁减少,1870年9月,法国海军放弃了冬季封锁。其余的海军撤退到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港口,并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留在港口。

流星号(中)和法军舰只作战图

1871年1月26日,设在巴黎的国防政府与普鲁士人谈判停战。巴黎饥肠辘辘,甘必大省的军队在一场接一场的灾难中挣扎,法国外交部长法夫尔于1月24日前往凡​​尔赛与俾斯麦讨论和平条款。俾斯麦同意结束围攻并允许食品车队立即进入巴黎(包括载有数百万德国军队口粮的火车),条件是国防政府将巴黎以外的几个关键堡垒交给普鲁士人。没有堡垒,法国军队将无法再保卫巴黎。

尽管巴黎的舆论强烈反对向普鲁士人投降或让步,但政府意识到它无法再控制这座城市,而且甘必大的省军可能永远不会突破以解救巴黎。特罗胥总统于1月25日辞职,由法夫尔接任,两天后他在凡尔赛签署投降书,停战协定于午夜生效。

德军进入巴黎

1月28日,停战21天,在粮食和燃料供应耗尽后,巴黎守军投降,国民警卫队保留了武器,而德军占领了巴黎的部分堡垒,以防止恢复敌对行动的可能性.但是在该国东部的布尔巴基军队的作战地区,军事行动仍在继续。法方在没有关于斗争结果的可靠信息的情况下,坚持将这一地区排除在停战之外,以期斗争取得圆满成功。德国人没有劝阻法国人。

多位消息人士称,在返回巴黎的马车上,法弗尔泪流满面,当巴黎周围的枪声在午夜寂静无声时,倒在女儿的怀里。在波尔多,甘必大于1月29日收到来自巴黎的消息,称政府已投降。愤怒的他拒绝投降。政府成员朱尔斯·西蒙于2月1日乘火车从巴黎抵达,与甘必大进行谈判。另一个由三名部长组成的小组于2月5日抵达波尔多,第二天甘必大下台,将省级军队的控制权交给了国防政府,国防政府立即下令在法国全境停火。

停战协议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而告结束,法国逾千年的君主制亦宣告结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建立由国民议会主导的议会共和政治。

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摩泽尔省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皇帝,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遂告德意志统一,成为欧陆第一大国。

而在法国,则产生了强烈的复仇主义氛围。与过去在拿破仑战争,英国即使要求法国签订战败条约仍维持法国的大国地位,除了失去美洲大陆的殖民地外,法国仍然可以在欧洲大陆维持主导地位。此条约中的德国对法国极具羞辱,导致此后的共和政府一直希望再通过一场战争来重夺阿尔萨斯-洛林。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结怨,为日后两次世界大战埋下最初的伏笔。

根据停战协议,普鲁士军队于3月1日在巴黎举行了短暂的胜利阅兵式;这座城市一片寂静,笼罩着黑色,德国人迅速撤退。俾斯麦遵守停战协议,允许火车装载食物进入巴黎,并在法国同意支付50亿法郎战争赔款后全面撤军之前将普鲁士军队撤回到城市东部。根据人口比例,赔款与拿破仑在1807年对普鲁士施加的赔款完全相等。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队集中在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大约200,000人(主要是中产阶级)从巴黎流向乡村。

普法战争结束后的欧洲局势以及战争中德军占领的土地

由于法国皇帝的投降导致法国一时间失去统一的政府,在短时间的混乱后成立的第三共和决定罢黜拿破仑三世继续抗战试图改变战局,因此拿破仑三世的投降失去代表性与军事意义,普军遂继续朝巴黎进攻。在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为了保卫巴黎,由资产阶级和保皇派联合组成的“国防政府”,巴黎市民也建立了194个营的国民自卫军,决定继续与普鲁士王国作战。人数达30万人的国民自卫军,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这是一支与第三共和国对立的政治力量。1871年1月28日,法国第三共和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草签法兰克福条约。

3月18日,巴黎市民发动起义,仅仅一天占领了市政厅。法国政府迁往巴黎城郊的凡尔赛宫。3月26日,巴黎人民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5月10日,法国政府与普鲁士签署法兰克福条约,以割让与普鲁士接壤的洛林和阿尔萨斯两省,并给予普鲁士占领法国东北部,直到1873年9月。并赔款50亿法郎的代价,换取普军从巴黎撤军和释放战争中被俘的十万法国战俘,并随即用于镇压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被法国政府消灭,成员大多被处决。

德意志统一

除去奥地利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扰乱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与维也纳会议建立的权力平衡。德国已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和最专业的军队。尽管英国总体上仍然是世界上的主导力量,但英国在19世纪后期对欧洲事务的参与有限,因为它专注于建立殖民帝国,这使得德国能够对欧洲大陆施加巨大的影响。德国的迅速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震撼,杨度在爱国救亡的《湖南少年歌》中写道:

区区小国普鲁士,
倏忽成为德意志。
儿童女子尽知兵,
一战巴黎遂称帝。
内合诸省成联邦,
外与群雄争领地。

英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两个大国之间的几个重要关系而有所缓解,例如王储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和腓特烈三世的婚姻。用卡尔·马克思的话来说,德意志帝国变成了“一个披着带有封建成分的议会形式的军事专制政权,受资产阶级影响,官僚为装饰,警察守卫。”事实上,许多历史学家会认为德国在1914年“逃入战争”是逃避俾斯麦在1870年秋天在凡尔赛宫制造的所有内部政治矛盾。

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普法战争的失败导致了复仇主义在法国的诞生,其特点是对德国怀有深刻的苦毒、仇恨和报复的要求。这尤其体现在与德国进行另一场战争以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漫谈中。它还导致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强调“在战争的必要性中受过戒备、自我参照的国家的理想”,这种意识形态在1880年代乔治·欧内斯特·布朗热将军等人物中得到了体现。强调失败的屈辱的画作需求量很大,例如阿尔方斯·德·诺伊维尔(AlphonsedeNeuville)的画作。

复仇主义不是1914年战争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在1880年后消失了。凯格说:“到1880年代,法德关系相对良好。”法国公众对外交事务兴趣不大,法国精英舆论强烈反对与其更强大的邻国开战。精英们现在很平静,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1880年后,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仍然是一个次要主题,共和党人和社会主义者系统地淡化了这个问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使两地回归才成为法国的战争目标。

法国的中学地理课上,老师教授学生被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

神圣罗马帝国的故事29普鲁士士兵王:吃糠咽菜的霸业

1688年,普鲁士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1657-1713,又一个腓特烈。我们姑且称之为“开国王”吧)继位。他一边穷奢极侈地模仿法国宫廷的富贵生活,同时继续他爹“趁火打劫”的政策,一心想在“选帝侯”兼“大公”的位置上更进一步——当国王。

适逢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德皇虽然有英国、荷兰等为盟友,但面对法王路易十四和西班牙大军的进逼,兵力严重不足。这时候,勃兰登堡选侯兼普鲁士大公腓特烈趁机出来吆喝:“上好的精兵,便宜出租啦!谁租谁划算!”德皇瞌睡来了个枕头,赶紧接口:“德国人要帮德国人,快派兵来帮我!”腓特烈道:“天下没白吃午饭。我派8000精兵来帮你打仗,你要给我1300万塔勒,另外让我当国王!”德皇心想好家伙,你这是发国难财啊。然而救兵如救火,最终只得忍痛答应了腓特烈的条件。

(腓特烈一世)

于是在1701年,腓特烈正式加冕称王,史称腓特烈一世,国号“普鲁士王国”。至于那8000精兵,则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伤亡殆尽。“开国王”腓特烈一世用手下的血肉和生命,换来了自己的王位。

小贴士:第二个国王

在之前,整个德意志虽然有300多个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但所有君主中除了德皇外,只有一个国王称号,即波西米亚(捷克)国王,而且通常由德皇兼任。其他300多个君主,最高不过选帝侯和大公,还有公爵侯爵伯爵什么的。腓特烈一世建立的普鲁士王国,为德意志带来了第二个国王。不过严格说来,普鲁士公国之前并非德意志帝国所辖,而是独立公国(所以腓特烈才选择当普鲁士国王而不是勃兰登堡国王,他不愿意臣服于德皇)。而腓特烈一世称王的王号,也是“普鲁士领土上的国王”,其王号只适用于普鲁士地区。到其孙子腓特烈二世(大王)时才得以成为包括勃兰登堡等地的所有领土的国王。

1713年,“开国王”腓特烈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威廉一世继位(1688-1740,德国的“腓特烈”果然太多了)。

这一位,人送大号“士兵王”。因为他对军队有着病态的喜爱。建立一支大军,树立欧洲强国地位,是他毕生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士兵王不倦地努力着。

他爹“开国王”喜欢奢侈的生活,“士兵王”却相反,生活极为简朴,简直吃糠咽菜。不但自己吃糠咽菜,他还强迫全国人民和他一起艰苦奋斗。他对官吏们说,“荣誉比薪水要珍贵得多”,所以他就逼迫全国的官吏和他一起领着菲薄的薪水,每天苦干12个小时。

(士兵王)

他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每一分钱都必须审核。他向老百姓和企业征收很重的税,尤其对进口商品恨不得扒三层皮。

甚至对容克贵族,他也不放过,要求他们必要时候也得纳税。对于不服的容克,士兵王带兵狠狠的收拾他们。

这么着对外开源,对内节流,省下的每一个铜板,都投入到军队建设中去。军队的开支占了每年国库收入的85%。

他疯狂地扩张军队,征兵人员下乡招兵,坑蒙拐骗,威逼利诱,无不用其极,甚至有时候直接暴力拉丁拉夫。这么鸡飞狗跳地闹下去,连容克贵族都看不惯了,经常唆使农民把征兵人员暴打一顿轰出村子去。

后来士兵王发现这样抓丁伤自己国家的元气,就改为到邻国去拉壮丁,很快又激起了邻国的公愤。汉诺威就明令规定:“凡有普鲁士的官员来募兵,一律赶走。赶他不走,打死喂狗。”

看看这样下去也不行,士兵王就在1733年改建立了“征兵区”制度,给每个团队划定一个地区,由该团队自行补充兵员,国家对士兵发给军服、武器和军饷,而各级军官通常由容克贵族子弟担任。这样一来,就把容克贵族制度和军官制度结合起来。表面上,容克掌握了军权,实际上,则是国王通过军队这个组织,把容克变成了自己的忠实部下。

依靠这种不择手段的扩军模式,普鲁士军队急剧膨胀。当时普鲁士只有224万人口,居欧洲第13位,军队竟多达8.5万,居欧洲第四位。人们说,其他国家都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而普鲁士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士兵王”对这支大军进行严酷的军国主义训练,严格操练和残酷体罚。他的这种教育,让普鲁士士兵对上级“死尸一样的服从”,同时要求军官明白“为国王服务是最大的荣誉”。他甚至经常自己操起棍棒来教训犯了错误的士兵。

同时他又把新教中“虔敬派”的宗教思想用来给官兵洗脑,教育官兵要勤勉奋进、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忠君爱国、勇于赴死。他的洗脑非常成功。普鲁士军队尚武的精神就此得到固化,甚至成为普鲁士整个民族的精神特点。

而他守财奴一般的抠门俭省,使得每年85%收入用于军费的情况下,最后竟然还能给他儿子攒下1000万塔勒的国库积蓄。

小贴士:守财奴士兵王

士兵王统治时期,每年税收约700万特勒,其中600万用于军费。他还花300万塔勒买下了西波美拉尼亚等土地。在军费之外,士兵王异常吝啬。他曾两次给柏林图书馆捐款,一次捐了5塔勒,一次4塔勒,成为著名笑话。在一首讽刺诗中,一位寡妇向士兵王请求养老金,士兵王回答说:“您的请求不要想,千万男人要我养,我也屙不出钱来,我是普鲁士国王。”

经过大选侯、开国王、士兵王祖孙三代腓特烈的积累,到18世纪中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举足轻重的一个国家。接下来,这个“暴发户”国家将要在下一任伟大的国王手中,再完成震撼世界的一跳。

神圣罗马帝国的故事(5)不神圣不罗马的帝国怎么建立的

神圣罗马帝国的故事(8)红胡子!不倦的远征

神圣罗马帝国的故事(14)德国惨遭教皇贪婪蹂躏

如果你看懂了黑客帝国,你也就看懂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红色和蓝色,你选哪一个?”

这是《黑客帝国》中的经典发问,也是它配被称之为“哲学电影”的当中最大的命题。

如果让哲学家尼采写出《悲剧的诞生》的那个年龄,来看《黑客帝国》这部电影,可能他会落泪吧!

也可能不会,毕竟《悲剧的诞生》出版时,尼采也已经是一个将近28周岁的年轻人了。

28周岁的年纪,对于一位日后将要成为哲学家的人来说,还会不会轻易落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尼采在写出《悲剧的诞生》时, 已经经历了“很多”。诚如他后来在笔记中所写:为了能以25岁的年纪构想出《悲剧的诞生》,一个人必须已经对自身中的一切做过多少体验啊!

(注:《悲剧的诞生》一书出版于1872年,是尼采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但其中已经包含了其之前的部分手稿与论文)

在《悲剧的诞生》中,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不知道尼采说了些什么。但其实也没这么困难,你参照着《黑客帝国》,也就读懂了《悲剧的诞生》。

《黑客帝国》的主人公尼奥,在生活中是一名工程师和网络黑客,但有一天,某个组织找到他,告诉他现在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人类早已经在和机器的争斗中落败,问他是否愿意回到现实,真正的现实。

这对于一名成年人来说当然是难以接受且容易引发崩溃的事。尼奥也一样,起初他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事实上,这样的现实谁接受得了!即——人类早被机器寄养成“机器”,现在的人们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机器给人们制造出来的幻觉。真正的人类,就像“蓄电池”一样被机器寄养在一个又一个的大缸里。哦,了解“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的人,就是那个意思。

这样的真相谁接受得了,这样被戳穿了幻象的日子,有谁还能过得下去?!

所以,找到尼奥的老大,即墨菲斯告诉尼奥说:他们所选择“唤醒”的人类,必须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否则对于一个成年人的世界,猛然告诉他世界真相是这样的,只要不是小孩子,基本上所有人都会崩溃的。

“红色和蓝色,你要哪一个?”——紧接着,墨菲斯问出了整部影片最致命的那个问题。

墨菲斯手握着一颗红色药丸和一颗蓝色药丸,红色药丸代表看清世界和生活的真相,蓝色药丸代表继续沉湎于机器给人类所编织的美梦。

哦,那个机器叫做——矩阵,大家还记得吗,那是一切人类幻象的来源,和栽培出人类所有颠倒梦想的母体。

尼奥现在要选择了,究竟是吃下红色药丸,看穿一切,还是选择蓝色药丸,继续美好图景。

好了,我们把问题和悬念先卡在这,来讲讲尼采的哲学吧——《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围绕着一对核心概念,也是令很多读尼采的人困惑的哲学名词,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是尼采借用古希腊神话当中的神祇人物来做的命名。日神叫做阿波罗,酒神叫做狄俄尼索斯,在这里,方便起见,只叫他们日神和酒神。

日神代表远观、梦幻、造型、个体、有序、生成、建构、造梦、理想、图景、幻象、谜面、回避、替代、表象。

酒神代表直击、真实、音乐、无序、冲动、破坏、崩灭、现实、洞穿、答案、谜底、直面、正视、戳穿、本质。

用这些词,我大概给你形容出了酒神和日神的轮廓,以及你可以看得到的它们之间明显而含糊、紧张加微妙的二元对立关系。

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的对立,构成了世间看得到的一切文化和艺术形式!

甚至,万事万物呈现给人们的所有样子。

读尼采的人有个习惯,或者说倾向性,即:贬损日神,高扬酒神。


这在28岁的尼采那里,似乎也有隐隐的这样的倾向性。

但是,尼采并没有做得这么极端,或者说,尼采虽然一向极端,但对于维护酒神、贬弃日神这件事,在《悲剧的诞生》里,尼采并没有做得十分过火。

或者说,他是收着劲的。因为尼采知道,日神自有其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果离了日神,任何的位置和建构里只剩下酒神的话,那无异于毁灭,世界什么都剩不下。

就像在《黑客帝国》当中,那个黑人墨菲斯之所以找到尼奥,是因为他认为尼奥肩负着救世主的重任,他们如果选择将所有沉浸在矩阵当中的人类唤醒,那么很可能结果是:大家都会崩溃。

还记得鲁迅那句话吗?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酒神精神的最佳注解。

但是,但是你记住,酒神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人世间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必须需要日神的参与。

正如咖啡是个好东西,但如果所有的口味都只剩下美式的话,没有糖、没有奶,又有几个人能一直喝得下去?

《黑客帝国》中,最终出现了一个叛徒:赛弗。赛弗不愿再和矩阵继续对抗,于是他做了叛徒,矩阵许以他回到母体——过大富大贵的生活,于是赛弗选择了不再斗争,放弃世界的真相。

说到底,赛弗的选择,恐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斗争和真相那么残酷,那么累,我干嘛要自讨苦吃,自找罪受?

你愿意去做酒神,你去做好了!

二十多岁,年轻的尼采写下《悲剧的诞生》时,正值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但尼采极其厌恶战争的胜利,他将德国的未来,寄托在了文化复兴之上,寄托在了当时的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的身上。

尼采认为,通过瓦格纳的音乐,通过他对于瓦格纳的支持,可以形成某种文化上的振兴和崛起,可以再现古希腊时期酒神文化的“神迹”。

这种“神迹”,是尼采所期盼的梦想。

召唤酒神,以某种刺激人类觉醒的方式,一改当时时代的颓态,是尼采这位年轻人心心念念所期盼的。

好巧,他和《黑客帝国》的救世主尼奥,刚好都姓尼,这些老尼家的主角们,经历的都是一场惨烈而又惨淡的战争。

《黑客帝国》中,尼奥应该是赢了。《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肯定是输了。

但是,整个的尼采是输了,但作为年轻人的尼采,以及作为他自己生命中每一个瞬间,以及逐个阶段的那个尼采,从来没有输。

尼采在十多年后苦笑,苦笑《悲剧的诞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自白,一本充满年轻人的勇气和抑郁感的少年之作。

尼采哭了,但眼角未见泪水。

  • 相关游戏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