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毫秒级网络对时器(新基建+5G,188页报告看中国硬实力 | 智东西内参)

毫秒级网络对时器(新基建+5G,188页报告看中国硬实力 | 智东西内参)

2023-02-16 07:30:37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毫秒级网络对时器文章列表:

毫秒级网络对时器(新基建+5G,188页报告看中国硬实力 | 智东西内参)

新基建+5G,188页报告看中国硬实力 | 智东西内参

4G时代,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据爱立信和中国工信部统计,2019年全球和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接入流量分别为38EB和0.5EB,对应2014-2019年CAGR分别为64%和116%。同期,中国互联网巨头BATJN的加总市值、营收、净利润CAGR分别为18%、37%和32%,显著优于运营商及设备商的表现。互联网应用端的投资机会,主要受益于流量资费的下降:流量成本由2014年的138元/GB显著下降至2019年的6元/GB,累计降幅超过95%。

流量持续大幅降价,驱动短视频、O2O等爆款应用爆发,成就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时长、营收和利润提升,但亦对运营商、设备商的营收和盈利增长造成较大压力。展望5G时代,我们判断,最大的投资机遇依然会在应用端产生,或占产业链价值量超60%。除2C端个人应用外,2B端场景应用有望获得更多进展。对于运营商而言,有机会利用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技术,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园区、智慧物流等领域参与更多价值分工。参考4G经验,我们判断,5G在技术闭环、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成本收益比方面,有望在2022-2023年进入加速突破期。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 2020全球5G和新基建产业展望 》,详解全球5G跃进、新基建时代背景下,中国5G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本期内参来源:中信证券

原标题:

《 2020全球5G和新基建产业展望 》

作者: 许英博 陈俊云 梁程加

一、 5G: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动机

从1G开始,中国通信水平逐年进步,现在,在5G时代,中国已经与全球同步 。

1G到5G,中国从滞后到同步

截至2020年6月6日,中国建成5G基站超过25万座 。

各国5G发展情况

通信行业十年一代际: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 通信行业10年一代际,5G会继续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 当前时刻,就像站在09年无法想象智能手机带来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颠覆 ; 但更大的看点是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生产方式的颠覆 。

5G颠覆生产方式

回顾4G:数据流量爆发驱动更广泛的数字消费;下游互联网公司充分享受流量红利 ;

数据流量爆发驱动更广泛的数字消费

移动互联网应用随着流量爆发加速成长

5G产业链:下游应用端依然贡献最大价值量 。

5G产业链及相关公司

5G将催化数据流量增长的第二次浪潮 。

全球数据量增长趋势(ZB)

全球移动互联网月度接入流量预测(EB)

5G时代2B类应用将占据主流 。

5G流量模型—2B占据主流

“绽放杯” 5G应用大赛,超过80%场景为2B

挑战与风险:中美由“贸易冲突”到“科技冲突” 。

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逐渐升级

二、 5G应用端:R16冻结拉开了5G 2B端应用的帷幕

5G应用:eMBB、uRLLC、mMTC三类场景 。

5G的三大应用场景及其对网络能力的需求

未来5G以核心基础能力构建基础通用业务,将与垂直行业高度融合

R16标准于2020年7月正式冻结与发布 。 R15版本规范主要侧重于eMBB应用场景,R16侧重于uRLLC,R17将纳入mMTC相关规范。

5G各项标准冻结进程

R16冻结拉开了5G 2B端应用的帷幕 。

R16标准的主要升级点

公网 专网模式满足2B应用

工业互联网:基于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 。 通过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构建,工业互联网全面打通设备资产、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条,基于数据整合与分析实现 IT与OT的融合和三大体系的贯通。 工业互联网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功能体系主要包含感知控制、数字模型、决策优化三个基本层次,以及一个由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和自上而下的决策流构成的工业数字化应用优化闭环。

工业互联网功能视图平台体系框架

5G 技术对工业互联网赋能 。 5G 低延时、高通量特点保证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回传:5G 网络的毫秒级低时延,保证了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5G 网络大带宽为海量工业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基础保障。

5G 的网络切片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工业场景连接需求:5G 网络切片技术可实现独立定义网络架构、功能模块、网络能力和业务类型等,减轻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工业 APP 面向不同场景需求时的开发、部署、调试的复杂度,降低平台应用落地的技术门槛,同时保障数据安全 。

5G切片网络架构

5G 技术对工业互联网赋能

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将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 根据赛迪顾问, 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709.1亿元, 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964.4亿元。

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 2018年, 基础设施、 软件与应用、 通信与平台、 工业安全的占比分别是43%、 27%、 29%、 1%。

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及增速(亿元,%)

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产业结构

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平台数量快速增长 。

工信部十大“双

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能力指标对比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快速增长(个)

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个)

车联网:由低端联接发展至智能网联。 车联网既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

车联网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

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快速渗透 。

2016-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自动驾驶渗透率及预测:L1/L2渗透率将于2023年达48%,L3渗透率不断提高

智能化:2020年全球L3/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处于导入期 。

国内外主流车企计划于2020-2021年推出L3/L4自动驾驶量产车型

网联化:5G R16标准冻结加速自动驾驶落地

C-V2X向5G新空口演进

C-V2X R16下的典型应用案例

全球及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及增速(亿美元,%)

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万个):预计2021年用户达4097万

三、 智能终端:5G手机快速渗透,物联网终端将迎爆发

智能终端:未来6年出货量仍保持高速增长 。

2014-2025年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出货量(亿台):未来6年CAGR为15.81%

2014-2025年中国智能终端产品出货量(亿台):未来6年CAGR为29.38%

智能手机:中低端芯片发布驱动5G手机平民化 。

5G SOC芯片分档位汇总

智能手机:中低端芯片发布驱动5G手机平民化 。

5G机型分价位汇总

智能手机:中低端芯片发布驱动5G手机平民化 , 市场短期承压,5G手机快速渗透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百万部,%)

中国区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测(百万部,%)

中国5G手机出货量及渗透率(万部,%)

5G拉动单机射频前端价值显著提升 。

2G~4G手机MLCC用量(单位:颗)

iPhone MLCC用量(单位:颗)

全球主要MLCC企业产能(截至2019年底)

5G通信催生金属中框 玻璃后盖需求 。

智能手机金属中框渗透率

智能手机机壳材料份额

不同材料机壳成本对比

物联网:行业高速增长,规模将超万亿美元 。

据Statista数据统计,2017年和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分别为1110亿美元和248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670亿美元,CAGR高达39%。据IDC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广阔,2022年将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占全球总规模的四分之一以上,以此计算的202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至少为3918亿美元。

物联网市场规模(亿美元)

连接数:人联网趋于饱和,物联网势头正盛 。

三大运营商人联网和物联网连接数(亿个)

据多家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将成为超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

行业格局:NB-IOT和Cat1将释放巨大潜力 。

据5G物联网产业联盟数据分析,2G网络在2019年依旧占据49%的份额,但预计在2020年将降至40%,到2025年将急速降至3%左右;3G网络在2019年的份额为14%,预计2020年将降至10%,到2025年跌至1%。 NB-IoT网络在2019年占据13%的份额,预计2020年达到20%的份额,到2025年将高达40%的市场份额。LTE Cat.1网络在2019年约占1%,预计2020年将增至3%,2025年可高达12%的市场份额。同时,5G网络也将在高速率、低时延场景下开始发力。

2019年蜂窝物联网市场规模占比

2020E年蜂窝物联网市场规模占比

2025E年蜂窝物联网市场规模占比

NB-IOT:运营商积极布局,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截至2019年5月,全球共有71个国家投资建设了148张NB-IoT网络,其中98张网络商用。同时,中国三大运营商、国外Vodafone、AT&T、Verizon等知名运营商正在积极打造一张全球公用的NB-IOT网络,这有利于中国芯片、模组和终端公司的产品全球化。运营商对于NB-IOT网络的高投入直接导致了NB-IOT连接数的直线攀升,全球NB-IOT用户从2018年末的4000万迅速增长到2019年末的全球连接过亿。在2020年2月,中国NB-IOT连接也已过亿。

物联网行业场景结构分类

NB-IOT全球连接数(单位:万)

未来,3G网络100%可通过LTE Cat.1替代,Cat.1将会切分物联网市场30%的蛋糕,主要应用于可穿戴设备、POS机、电梯监控、物流等增长潜力同样巨大的市场。

Cat.1借助4G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可以为物联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接入的机会,其网络基础设施不弱于2G/3G以及NB-IoT,为物联网连接向Cat 1迁移打下较好基础。横向比较,Cat.1比NB-IoT通信能力更强,比eMTC和Cat.4网络成本更低,在中低速业务市场性价比极高。由于准备充分的基础设施和中速率市场的高性价比,移远、广和通、有方等物联网模组厂商纷纷加大了Cat.1产品布局。

中国4G基站规模(单位:万台)

中游模组端:东升西落,中国公司份额不断扩大 。

各模组公司2015-2019营收情况(亿元)

上游芯片端:国内厂家纷纷入局基带 。

NB-IoT芯片厂商格局

5G芯片厂商格局

四、产业链上中游:全球竞争,中国领先

5G启动规模建网,产业新周期拉开大幕 。

海外运营商资本开支2017年已进入上升周期

5G建站2020年规模建设,预计2022年达到高峰

5G投资规模高峰为2020-2022年

设备商:中国领跑全球 。

2010-2019Q2全球无线主设备市场份额

爱立信、诺基亚亏损频发,经营风险加大

5G专利:华为、中兴通讯已领衔全球

上游基础设施:兼顾弹性,优选赛道 。 从弹性来看,小基站、PCB、连接器、光模块为弹性最大的子板块;结合确定性强弱、数通和流量逻辑催化,建议关注光模块、连接器、PCB/CCL、小基站等子领域。

5G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价值比较

中游运营商:5G流量爆发叠加政策放松,ARPU有望提升 。通话业务企稳;5G流量爆发叠加“提速降费”政策的放松,非通话业务将迎来转折 。

2010年至今三大运营商ARPU值变化

中国移动ARPU值结构变化(元)

SKT季度ARPU变化(元)

中游运营商:5G全产业链布局,以2B为主导 。

5G流量逻辑下中国移动的投资思路

五、 新基建:更加广阔的机遇

“新基建”概念发展时间脉络 。

“新基建”概念发展时间脉络

“新基建”范围:由推测到明确 。

2020年3月4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对“新基建”范围的定义 ,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 节目报道,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 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

数据行业产业链:以数据的生命周期为核心,从数据源到应用场景 。

IaaS云计算:5G时代数据、算力鸿沟刺激需求 。

全球数据、计算能力之间鸿沟持续拉大

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十亿美元)

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亿元)

竞争格局:份额集中,竞争激烈 。

竞争格局

IDC:云计算需求成为驱动IDC增长的主要动力 。

全球部分主要地区数据中心云业务需求占比(2018)

存储在公有云和传统数据中心的数据对比

国内IDC市场有望维持高增长 。

美国、中国云计算/IT负载占比(2018)

美国云市场收入、云厂商资本支出增速

全球IDC市场规模(亿美元)

中国IDC市场规模(亿元)

一线城市IDC资源具有稀缺性 。

北京、上海、深圳、浙江主管部门对辖区内IDC建设的相关规定

数字孪生:复刻现实,再造一个虚拟世界 。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为物理世界中的对象通过数字化方式创造虚拟模型,并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映射,反映对应实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阶段

技术架构:IoT 数据 AI分析 。 数字孪生要求在现实体配置大量的传感器,如各类IoT设备及边缘计算设备,收集数据实时分析,并在后端布置大量AI软件设备用以运算和反馈。在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上,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软件分析等技术在实时仿真模型中有机结合,仿真模型随着物理模型的变化而更新变动。

数字孪生技术架构

数字孪生城市: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 数字孪生城市是指数字孪生理念在城市范围内的应用,是基于复杂综合技术体系构建的物理城市的数字孪生体。 也就是在网络数字空间,再造一个与现实物理城市匹配对应的数字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可视化;城市运行管理协同化、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

数字孪生城市体系

智东西认为, 中国2020年已开启超大规模建网,实现全国340个地市覆盖。三大运营商计划2020年CAPEX 3,348亿元,同比提升11%,其中5G投资达到1,803亿,同比提升338%,预计2022-2023年达到建站峰值。中5G用户端至6月底,中国移动5G套餐用户数达7020万户,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达3784万户。2020年全年,中国5G套餐用户有望接近2亿户。专利技术方面,中国5G专利份额达33.1%,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华为和中兴份额分别为14.6%和11.9%。上游基础设施中,小基站、PCB/CCL、连接器、光模块为弹性最大的子板块,较4G市场的弹性分别为335%、193%、183%、355%。华为5G技术领跑全球,但在美国、欧洲等地区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

来源:科技日报

2017年5月20日,2016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表彰现场(资料图片)

自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国际单位制以来,计量科技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科学研究到国防建设,从工业发展到经济繁荣,从市场贸易到日常生活,计量如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默默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提供着不竭动力。聂荣臻元帅曾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

2017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网络初审、会议复审以及评审委员会答辩评议,共有29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

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测量技术与仪器。标准齿轮是齿轮量仪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器,目前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加工与测量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课题组,创新采用无阿贝误差的卧式双基圆盘机构,设计基准级渐开线测量仪,达到了1级精度齿轮的齿廓偏差测量要求。课题组还通过优化设计测量方法与结构,建立相关误差分析与补偿系统,研制了超精密齿距偏差测量仪与高精度螺旋线偏差测量仪。项目解决了1级精度齿轮主要精度指标的测量难题。同时,课题组还研制了1级精度标准齿轮,应用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作为齿轮精度传递的实体基准。项目的研究不仅为高端齿轮量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将在我国“四基”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共焦显微测量及其标准化计量理论研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刘俭教授研究团队长期研究,项目在国际上率先确立了光学探针三维测量高度表征与校准的定值准则,先后被我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采纳,作为光学探针高度表征与校准的定值准则。这是几何产品技术规范领域首个被国际标准采纳的由中国命名的计量准则。该项目提出中介层散射共焦显微技术及理论,建立了基于辅助介质层荧光散射信号成像的光学测量新机制,使曲面最大可测倾斜角达到88.4°,克服了光学曲面测量信号光反射逃逸,解决了航天、国防领域重大型号关键部件轮廓参数测量难题。

食品添加剂及典型食品基体计量关键技术与溯源全链条研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该项目紧密围绕食品添加剂关键计量关键技术与溯源全链条展开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完备的可溯源到SI单位的食品添加剂量值溯源计量体系,解决了 “典型食品添加剂检测无溯源”的技术难题。项目组共研制53种标准物质,涵盖11类食品添加剂,有效保证了食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进出口检验、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测量结果的溯源与互认,彻底改变这些领域长期依赖进口国外标准物质的局面。

超长焦距高精度激光共焦测量与校准技术研究。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超长焦距光学元件作为核心元件在激光核聚变等大型光学系统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系统性能的提升,超长焦距的高精度测量变得极为迫切和困难。为此,项目提出双边错位差动相减共焦层析定焦新原理,并发明系列测量校准新方法,创新集成首台具有自校准能力的超长焦距测量仪器,解决了定焦精度低、长光路干扰大等国际性难题,测量精度是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制仪器的5倍。研究成果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激光核聚变工程中的超长焦距测量技术瓶颈问题,并为大曲率半径标准器的计量校准提供新的手段。将为推动我国重大光学工程技术应用提供精准的计量测试基础。

超大力值叠加式力标准装置关键技术研究。由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绍兴市肯特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完成。高准确度超大力值标准装置是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迫切需求,在高铁建设、航母制造、重型火箭测试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了超大力值标准装置系列关键技术,发明了球铰式二次调节结构的参考传感器组、双泵联动高精度液压动力源、高稳定性整体框架式机架结构,成功研制60MN叠加式力标准装置,先后与英国、德国进行比对,取得国际等效。目前该标准是世界上量程最大、准确度最高的力值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力值计量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1 mNm~1 Nm扭矩国家基准装置的建立。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完成。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及国防工业等对微小扭矩测量的迫切需求,项目采用分叉旋转式微小砝码自动精密加载等多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微小扭矩难以精确复现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基于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新型结构微小扭矩标准装置,实现了多量程微小扭矩量值的复现,装置的不确定度在国际同量程扭矩范围中最小,整体综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装置建成后可以将我国扭矩基准的测量下限从牛米扩展到毫牛米,解决我国微小扭矩测量仪器无法溯源的问题,为我国航天、航空、舰船等重大工程及工业领域的微小扭矩参数测量提供技术手段。

高精度80m大长度激光比长装置研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青岛前哨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装置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国际上最长的花岗岩大尺寸计量标准,位于地下10米实验室内。装置突破了长距离高精度装置的系列关键技术,不确定度1万米小于1毫米,关键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大于50米大尺寸计量标准的空白,是我国大尺寸量值的溯源源头。装置为测绘、国防、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大尺寸量值提供量值溯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大尺寸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发现问题的“眼睛”,推动了我国大尺寸测量技术的发展。

气体流量量值传递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共同完成。气体流量是能源贸易结算、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中的关键参数,其测量不确定度直接影响贸易公平和环境保护。本项目自主研发“双芯联动三通换向阀及相应的测试系统”,可实现“毫秒级进气时间”的准确测量,并保证换向过程中“零泄漏”。同时,综合采用理论、数值模拟及实验等不同研究方法对音速喷嘴流出特性开展系统研究,深化了音速喷嘴凝结流动机理认识,显著提高其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支撑相关国际标准的修订。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到航空、航天及能源等领域,满足高准确度气体流量量值的溯源需求;为服务中俄天然气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ESP32 Arduino:系统时间和定时任务调度器Ticker

开发中经常会用到时间相关操作,主要就是用到系统时间、延时操作、定时任务调度等,本文介绍Arduino core for the ESP32中相关的一些功能。

系统时间及应用

系统时间相关方法如下:

unsigned long micros(); //返回微秒为单位系统时间unsigned long millis(); //返回毫秒为单位系统时间void delay(uint32_t); //设置毫秒级延时void delayMicroseconds(uint32_t us); //设置微秒级延时

上图中微秒时间差稍大于1000us,因为读取时间及串口操作本身有一定耗时;系统时间还可以像下面那样使用:

//该程序用于每一秒或以上时间打印输出一次时间unsigned long previousMillis = 0; //毫秒时间记录const long interval = 1000; //时间间隔void setup(){ Serial.begin(115200); Serial.println();}void loop(){ unsigned long currentMillis = millis(); //读取当前时间 if (currentMillis - previousMillis >= interval) //如果和前次时间大于等于时间间隔 { previousMillis = currentMillis; //更新时间记录 Serial.println(millis()); //打印当前时间 }}

定时任务调度器Ticker

Ticker可以让你设置以固定时间间隔反复执行某个任务,相比上面的方法,使用Ticker时间上会更加精确,并且代码编写维护也更加方便;

使用步骤

引入头文件#include <Ticker.h>;

建立Ticker对象;

编写回调函数(同之前文章中的事件方法一样,这个回调函数中不推荐进行耗时操作);

设置调度时间间隔并启用调度任务;

常用方法

void attach(float seconds, callback_t callback)

void attach(float seconds, void (*callback)(TArg), TArg arg)

设置调度任务,该任务会反复执行,输入参数分别为时间间隔(秒)、回调函数、不大于四字节的数据;

void attach_ms(uint32_t milliseconds, callback_t callback)

void attach_ms(uint32_t milliseconds, void (*callback)(TArg), TArg arg)

设置调度任务,该任务会反复执行,输入参数分别为时间间隔(毫秒)、回调函数、不大于四字节的数据;

void once(float seconds, callback_t callback)

void once(float seconds, void (*callback)(TArg), TArg arg)

设置调度任务,该任务只执行一次,输入参数分别为时间间隔(秒)、回调函数、不大于四字节的数据;

void once_ms(uint32_t milliseconds, callback_t callback)

void once_ms(uint32_t milliseconds, void (*callback)(TArg), TArg arg)

设置调度任务,该任务只执行一次,输入参数分别为时间间隔(毫秒)、回调函数、不大于四字节的数据;

void detach()

停止任务调度;

实例一

#include <Ticker.h> //调用Ticker.h库Ticker ticker1; //声明Ticker对象Ticker ticker2; //声明Ticker对象void callback1()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ln(": callback1 triggered!");}void callback2()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ln(": callback2 triggered!");}void setup(){ Serial.begin(115200); Serial.println(); ticker1.attach(0.5, callback1); //每0.5秒调用callback1 ticker2.once_ms(2000, callback2); //2000毫秒后调用一次callback2}void loop(){}

实例二

#include <Ticker.h> //调用Ticker.h库Ticker ticker1; //声明Ticker对象Ticker ticker2; //声明Ticker对象void callback2(int data)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 callback2 data is "); Serial.println(data);}void setup(){ Serial.begin(115200); Serial.println(); ticker1.attach_ms(500, [](){Serial.printf("%d: callback1 triggered!rn", millis());}); //匿名函数方式 ticker2.once(2, callback2, 1234567890); //2秒后调用一次callback2 // ticker2.once(4, callback2, std::bind(callback2, millis())); //使用绑定方式...用不了-.-!}void loop(){}

实例三

#include <Ticker.h> //调用Ticker.h库Ticker ticker1; //声明Ticker对象Ticker ticker2; //声明Ticker对象Ticker ticker3; //声明Ticker对象void callback1()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ln(": callback1 triggered!");}void callback2()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ln(": callback2 triggered!"); ticker1.detach(); //停止ticker1}void callback3() //回调函数{ Serial.print(millis()); Serial.println(": callback3 triggered!"); ticker1.attach(0.5, callback1); //重新设置ticker1}void setup(){ Serial.begin(115200); Serial.println(); ticker1.attach(0.5, callback1); ticker2.once(2, callback2); ticker3.once(4, callback3);}void loop(){}

说长论短话末敏——谈谈末敏弹的优长与局限

降落伞通常被视为“守护生命之伞”,但是有一种挂着降落伞的炮弹,现身战场往往意味着更大的威胁。近年来,在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坦克被攻顶战例中,摧毁坦克的部分弹药在最后阶段就“撑开”了一顶顶小伞。

这种弹药就是末敏弹,又称末端敏感弹药。挂在末敏弹上的小伞,其目的就在于让弹药在空中适当减速,以便让弹载搜索定位装置发挥作用。那么,末敏弹在最后阶段都会撑开一顶小伞吗?它为何被称作“效费比很高的反集群装甲武器”?它具有如此功效为何却没有被太多国家使用?在不久的将来它能继续扛起“反集群装甲目标的火力担当”大旗吗?请看解读——

环环相扣的“三板斧”

对绝大多数末敏弹来说,“开伞”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以“撑开”降落伞为标志的空中减速、螺旋式探测、自锻成形金属杵攻击这环环相扣的“三板斧”,奠定了末敏弹在陆战场上的一席之地。

在设计之初,末敏弹就是为了有效攻击装甲集群而生。在此之前,各国常用的兵器是集束炸弹,即通过将大量子炸弹“塞入”一个个母弹体,再在目标上空投放,对装甲集群所在的一定地域进行无差别打击。当时的集束炸弹有明显弊端,最主要的一点是威力和精度有限,可毁伤轻型装甲目标,但对重型装甲目标有点“无奈”。

于是,在各国多方探索下,末敏弹问世。能用当时服役的火炮发射、能有效击穿重型坦克顶装甲、能一石二鸟甚至更多地增加打击目标数量等,成为末敏弹的立身之本。

与导弹和制导炮弹空中姿态全程可调不同,末敏弹只把功夫下在空中飞行的“最后一公里”上。在飞行前期和中期,末敏弹母体会像其他炮弹一样在空中按弹道规律飞行,到了后期一定阶段,末敏弹才使出“三板斧”绝技。

空中减速是末敏弹“挥出的第一板斧”。要把快速飞行的母弹“叫停”在装甲集群的上空,减速、减旋与稳态系统包括减速伞和减速气囊等至关重要。当弹体姿态稳定并达到既定条件后,减速设备被抛掉。“分身”出来的子弹药会放出涡旋式旋转降落伞,一方面继续保持较低的下降速度,另一方面使末敏弹以一定角度开始旋转,为弹载敏感器实施扫描提供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涡旋式旋转降落伞只是选项之一,像瑞典和法国联合研制的BONUS末敏弹,降速增旋采用的则是两片张开式弧形翼片。由此可见,不是所有末敏弹在最后阶段都会撑开一把小伞。

敏感器进行螺旋式扫描是末敏弹“挥出的第二板斧”。敏感器是末敏弹的“眼睛”。当前,主要有红外、主/被动毫米波、激光敏感器3种,3者之间还可互相组合,以便让末敏弹适应不同作战环境。出于对精度和速度的追求,第三代末敏弹普遍采用“红外 毫米波 激光扫描”复合敏感器,而不再是第二代末敏弹“红外 毫米波”的惯用模式。三模复合敏感器的使用,使其对目标的辨识与定位更快、更准。由涡旋式旋转降落伞或弧形翼片助推的螺旋式扫描,则使敏感器可往复探测一定圆形范围内的目标,经“请示”中央控制器后对其发起打击。

自锻成形的金属杵攻击目标是末敏弹“挥出的第三板斧”。自锻成形不是新概念,目前,不少反坦克导弹及火箭筒的战斗部就采用空心装药方式,引爆后用自锻成型弹丸攻击目标。不过,和一般破甲弹战斗部构型略有不同,末敏弹的药型罩锥角通常大于90度,状如浅盘。起爆时,金属药型罩不会形成聚能射流,而会被压缩为一个短粗的金属杵体,以2000-3000米/秒的速度“捅穿”目标,并造成目标内部更多装甲崩落。这种杵体在速度上虽不如金属射流,但它不像金属射流那样易受旋转和炸高等因素影响,因而适用范围更广,毁伤性能也更为稳定。

当然,“三板斧”并不是末敏弹优势的全部。成本较低、效费比高,能用战机、导弹、炮弹、火箭弹等多种平台来发射等,都体现着其“三板斧”背后的“乾坤”之大。

经济高效但研发艰难

末敏弹最擅长的是攻击顶部装甲,无论是用导弹、火箭弹、炮弹发射还是由布撒器布放,从天而降的优势都使它更易于攻击装甲集群的这一“命门”。

如天女散花般优雅,又如群狼猎杀般冷酷。在攻击的最后时刻睁开“霹雳之眼”,末敏弹因此又有着“作战精灵”之称,在战场上的主要优势体现在:

其一,末敏弹在毁伤装甲集群时,效费比颇高。攻击装甲目标,反坦克导弹、制导炮弹、反坦克火箭筒、巡飞弹等都可作为选项,但现实是只要一沾“制导”两字,弹药的身价就飞涨。而反坦克火箭筒的射程又较有限。用激光制导炮弹,不仅造价不菲,且需要较长时间用激光引导,用于攻击少数高价值目标尚可,但一旦面对装甲洪流,就“顾东顾不了西”。末敏弹通过“只在末段使用敏感器”的方法有效克服了上述缺点,其结构比导弹和制导炮弹简单,弹载装置的重量不大,从而成为一种经济性较好、可“大把”使用的“高端兵器”。

曾有数据表明,要毁伤同样数量的装甲目标,末敏弹与子母弹、榴弹的耗弹量之比为1∶40∶250。虽然当今弹药性能整体提升,这一比例已有所调整,但这一数据仍大体能体现出末敏弹在毁伤装甲集群时的优势。

其二,末敏弹的研发不易,较高的技术门槛把大多数“追求者”挡在门外。研发末敏弹的初始要求之一,是要能用现役装备发射。无论是火炮、导弹还是布撒器,弹内容积都相对有限。而末敏弹必须具备与“三板斧”相关的部件,要把两枚以上的子弹药连同这些部件整合进一个容积有限的弹体内,且要具备抗高过载能力,没有过硬的技术是很难实现的。

尤其是如何提升弹载敏感器的性能、如何让敏感器又快又准地发现并辨识目标、如何与中央控制器更好地“联手”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而且,末敏弹完成空中减速后,从搜索目标到识别、瞄准、起爆,所有“动作”要在几毫秒(人眨一下眼睛需要200至400毫秒)之内完成,最短的甚至不到1毫秒,研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也正是美国研制“萨达姆”末敏弹先后用时20年、耗资17亿美元,占据后发优势的德国“斯马特”末敏弹研制仍然用时12年、花费6亿美元的原因。也正是因此,当今世界上,仅有美国、德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瑞典具备研制末敏弹能力。

其三,末敏弹能适应较复杂的环境,对距离较远目标给予打击。通常,在断壁残垣耸立、街道交错纵横的城区作战环境,或者树叶遮天、沟壑纵横的山地条件下,对隐匿其间的众多装甲目标实施打击,精确制导武器往往施展不开或力有不逮。这时,末敏弹就可凭借其弯曲弹道、较大的火力覆盖面、较高的打击精度大逞其能。在这方面,由德国Pzh2000自行榴弹炮发射的SMArt155型末敏弹、法国“凯撒”155毫米卡车炮发射的BONUS末敏弹(瑞典和法国联合研制)最大射程分别可达27千米、35千米。俄罗斯“龙卷风”远程火箭炮发射末敏弹时射程可达90千米,其一个战斗部可携带5枚末敏弹子弹药,一旦数台火箭炮齐射,将更容易演绎出天女散花般的打击场景。

后继者或将日益多能

在打击装甲集群方面,末敏弹的本领可谓独占鳌头。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末敏弹正在渐渐失去“理想的用武之地”。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到来,以往大规模装甲集群“对决”的场景出现概率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多是以营、连为单位甚至更小规模的编队作战;装甲装备除机动能力增强外,信息交互能力也在提升,这使其能远间隔单点位作战,分布更趋分散。一些新式装甲形态如无人智能作战平台、外骨骼装甲士兵等的出现,则赋予装甲兵器以新的外形,这使以前末敏弹用来判明目标的特征数据部分“失效”。

军事科技的发展也日益彰显着末敏弹的固有短板。从某种程度上说,末敏弹是把前期及中期的精度要求“交给了发射平台”,在此期间,末敏弹的飞行要受多种自然条件尤其是风力影响。较长的滞空时间,使它不得不暴露在对方防御火力的枪口之下。而在后期,其所用敏感器也各有“软肋”,一旦抗干扰能力不够,就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各种因素决定了末敏弹要继续留在陆战场上就必须升级其能力。具体来说,末敏弹今后很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更易用。为具备更强的打击装甲集群能力,子弹药在保持毁伤力的同时继续走向小型化、轻质化,是末敏弹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样,末敏弹不仅可增加子弹药数量、攻击更多目标,而且更易于装填和发射。同时,为适应今后战场装甲目标分布更散的状况,进一步提升末敏弹子弹药各自为战时的打击精度非常必要,以确保能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将目标“一网打尽”。“多能”是末敏弹易用的前提,比如有的末敏弹可被赋予一定巡飞能力,以部分发挥侦察或监视弹药的作用。

二是求精度。精度是末敏弹的“灵魂”。在现役发射平台的基础上,向信息网络要前期与中期的精度较为可行。毕竟,射击诸元及相关参数一旦可以从作战指挥网上实时获得,那其科学性、全面性、及时性必然会催生出更高精度。对智能化的追求,则会使末敏弹以更合理的路径准确投放到装甲集群上空。

三是缩周期。从末敏弹发射到挥出“三板斧”,当前所用周期较长。针对装甲目标机动能力大幅提升的实际,缩短这一周期有助于末敏弹顺利实施“必杀技”。在这方面,末敏弹飞行的前期与中期阶段尚有时间可“挤”。尤其是对敏感器的改进,将有助于其精确识别出一些新式装甲形态。

四是抗过载。末敏弹由火炮等发射的特性,决定了其内部构件必须具备相当的“抗压”能力。升级后的敏感器,其灵敏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必然会面对新的抗高过载要求。这也正是战机用布撒器“播撒”末敏弹时,常有高度与最大速度限制的原因。如何突破这些限制、将末敏弹的使用变得更智能更安全,也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杨杨 杨军辉 王晓煊 浪万鹏)

来源: 解放军报

一种基于CPLD的通用时统信号板的研制

在火控系统中,各设备分机节点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系统内某个分机需要在特定时刻接收外部的数据,并进行数据解算,在特定的时刻将解算后的数据发给系统内其他分机,从而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要求系统内各分机在特定时刻发送或接收的每个数据包均被对方在特定的时刻接收或发送,因此系统需要对各分机接收或发送数据的时刻进行统一,具体的实现方法是系统向各分设备发送统一的时间间隔脉冲信号(即:时统信号),各分机采用总线中断方式响应时统信号,完成相应的收发数据操作。因此要求时统信号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度,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时统信号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心跳”信号在火控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本系统和上级系统之间的数据收发时刻,还需要本系统的时统信号和上级时统信号(一般是1 pps秒脉冲信号)完全同步,以达到整个大系统的时统信号完全同步的目的。传统的时统信号是用数十个二进制计数器IC对晶体时钟源进行计数分频和逻辑组合,从而产生不同周期的脉冲信号,要实现本系统的时统信号(一般是20 ms)与上级系统的1 pps秒脉冲信号需要大量的计算器IC,非常复杂,占用的PCB板面积大,且电路一旦确定,就无法对时统信号的脉冲宽度、脉冲周期、脉冲时延等参数进行二次修改,采用传统的计数器IC方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电路复杂,修改困难,占用板幅空间大,通用性差。

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可容易解决内、外时统时序同步、脉冲宽度可调、周期可变及多路同步分发等问题,具有电路简单、编程灵活、控制精度高、周期准、可靠性高等特点。

1 组成

为满足不同系统的不同要求,需要一块通用的时统信号板来完成不同的功能,该时统信号板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

(1)能接收、产生统一的时统信号,并将该信号转发给系统各分机设备;

(2)具有时序延迟功能,能将某一路时统信号在时序上延迟一定时间(相对时间间隔)后提供给各分机设备;

(3)具有脉宽调整功能,能调整时统信号的脉冲宽度;

(4)能自动检测和同步外时统秒脉冲(1 pps)信号,如果有秒脉冲信号,则产生以秒脉冲信号同步的不同周期的时统信号。

通用时统信号板由时统检测模块、外时统同步及时序延时模块、时统分发模块及差分发送模块组成。组成原理见图1。

2 外时统信号检测

在火控系统中,外时统信号一般为上级系统给火控系统下发的RS422A差分秒脉冲信号,周期1 s,脉冲宽度一般为10 ms~50 ms之间,采用屏蔽双绞线传输,为了实现火控系统和上级系统的时统信号时序同步,便于火控系统接收上级系统的战术数据,因而火控系统需要对上级系统下发的秒脉冲信号进行检测、接收处理。

外时统信号检测有两种检测方法,即:单稳IC硬件检测和CPLD时序逻辑检测。

2.1 外时统信号接收

外时统信号一般为符合RS422差分特性的脉冲信号,为消除脉冲信号在长线传输中形成的噪声及反射干扰信号,需要在电路接收端加接终端负载电阻(Rt),终端负载电阻的阻值约等于传输电缆的阻抗,同时负载电阻还起到取样电阻的作用,它将发送器的电流输出转变为电压信号,通常情况下,Rt取100 Ω~120 Ω,为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降低长距离传输带来的信号干扰,电路中R1、R3为上拉偏置电阻,R2为下拉偏置电阻(一般取2.2 kΩ),V1、V2为TVS瞬变抑制二极管,其电路原理见图2。

2.2 单稳IC硬件检测

硬件检测主要是利用单稳态输出集成电路54LS123作为检测芯片,检测外时统信号,工作原理为:当输入端输入一个脉冲信号(上升沿触发)时,利用芯片配置的定时电阻(Rt)、电容(Cext)自动调整该脉冲的脉冲宽度,输出端输出一个和输入信号上升沿同步的大脉冲宽度(tw)信号,脉冲宽度可以通过设置定时电阻(Rt)、电容(Cext)的大小来确定,当外时统脉冲周期小于设定的脉冲宽度(为了提高可靠性,一般取检测脉冲周期的1.5倍)时,芯片输出为一个稳态的高电平“1”,若外时统中断,则输出端会延迟0.5个时钟周期(外时统)后输出稳态的低电平“0”,从而实现对外时统脉冲信号的检测。

根据单稳态工作原理,只要芯片输出的脉冲宽度大于1个输入脉冲(外时统周期)的周期,就能实现对外时统的检测,当Cext>1 000 pF时,其定时电阻的大小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为了提高检测的可靠性,一般tw取1.5个外时统周期T,假定外时统脉冲周期T=1 s,Cext=22 μF,则由式(2)得:

只需选择一只15 kΩ电阻,匹配22 μF电容,就能实现对1 s脉冲信号的检测,其电路原理见图3。

2.3 CPLD逻辑编程检测

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通过逻辑编程来实现,逻辑模块由时钟倍频器(2clk)、D触发器、脉冲发生器(mccs)3个子模块组成,当有外时统信号输入时(WST_INPUT),模块输出端(JC_OUTPUT)输出为高电平,当外时统输入信号中断时,则输出端将会延迟0.1~0.5个外时统周期后输出低电平“0”。

假设需要检测的外时统周期T为1 s,当D触发器输入端检测到外时统信号时(上升沿触发),则输出一个高电平“1”,将该信号作为脉冲发生器(mccs)的使能信号,同时将外时统信号经时钟倍频器处理后作为脉冲发生器的“置数”信号,脉冲发生器的输出信号作为D触发器的输入清零信号,在本地时钟的驱动下,脉冲发生器开始工作,只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触发脉冲周期Tf大于外时统周期T,脉冲发生器不会产生触发脉冲,D触发器的输出信号就能保持为高电平,否则,输出为低电平,从而实现对外时统信号的检测,电路图见图4。

3 外时统信号同步及延时

3.1 计算器分频计算

采用计数分频原理实现对脉冲信号进行同步、调整周期、调整脉冲占空比等脉冲信号处理,其核心是采用二进制计数器计算分频,计算方法如下。由:

其中T为计数周期,n为计数器计数值,f为时钟频率。一般情况,本地时钟频率f=10 MHz,若需要产生20 ms的脉冲信号(即:T=20 ms),则根据式(5)得:

n=fT=10 000 000×0.02=200 000

n=200 000,转换成十六进制为“30D40”,需5个16位二进制计数器级联后才能实现。

3.2 外时统同步延时

利用本地高精度时钟将外时统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调整为2个时钟源周期,形成同步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和原外时统脉冲信号在时序上完全一致,只是脉冲宽度不同而已。这样将同步脉冲信号作为二进制计数器(74LS163)的“LD”置数信号,并将计数器的进位端(RCO)输出信号反向后作为计数器的使能信号,这样计数器工作后所产生的新的脉冲信号在时序上和原脉冲信号完全同步,同时可以通过计数器设置时序延迟时间,通过修改计数器的参数可实现不同时序间隔的延迟,其时序延迟误差≤1.5个时钟周期,如果板上的时钟源频率越高、越稳定,那么时序延迟后的脉冲信号的误差精度就越高,时序延迟原理见图5,同步延时后的脉冲信号见图6(图中通道“1”信号为原脉冲信号,通道“2”信号为相对原脉冲信号时序延迟10 ms后脉冲信号)。

3.3 脉冲占空比调整

脉冲占空比(即:脉冲宽度)调整,利用本地高精度时钟、二进制计数器和D触发器就能实现对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调整,通过设置计数器的计数值就能实现不同脉冲的宽度,将脉冲信号输入D触发器的触发端,将D触发器的输出端接入计数器的计数使能端,计数器的输出端通过“非门”反向后接入D触发器的清零端,这样当脉冲信号输入D触发器后,在D触发器输出端输出的信号就是脉冲宽度调整后的脉冲,其时序和原脉冲信号完全同步,只是脉冲宽度发生变化,其原理图见图7,波形仿真见图8。

图8中,“MC-INPUT”为输入的原始脉冲,“MC-OUTPUT”为脉冲宽度调整后的脉冲,其周期和频率和原始脉冲完全一样,“CLK”为本地高精度时钟。

4 时统差分发送

在火控系统中,由于各分设备间隔相对较远,为了降低传输线路的干扰,确保信号可靠传输到各分机设备上,需要将信号转换为符合RS422差分特性的脉冲信号,再采用双绞差分传输电缆进行长线传输,为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降低长距离传输带来的信号干扰,需在差分电路输出端的“ ”、“-”极上分别配置TVS瞬变抑制二极管,其电路见图9。

5 误差分析

采用单稳IC硬件电路检测外时统的检测误差主要由电阻Rt和电容Cext决定。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可以根据外时统的周期,理论计算出电阻、电容的大小,但实际上很难找到和理论值相同的电阻、电容,同时,即使找到,由于电阻、电容和IC组合后的电路自身的物理特性,也很难保证单稳输出的脉冲宽度和理论值相同,采用此方法的检测精度一般只能定位到毫秒级。

采用CPLD进行组合逻辑编程检测外时统的检测误差,只和本地晶体振荡器(时钟)的频率有关,晶体振荡器越大,周期越小,检测误差就越小,理论上检测精度可以控制在1个时钟周期内,实际上考虑检测外时统上升沿需要1个时钟周期,计数器置数及进位输出均需要1个时钟周期,检测误差能控制到2个本地时钟周期内,本地时钟周期越小,误差也就约小,其精度可以控制在纳秒级。

综合上述,采用单稳IC硬件和CPLD组合逻辑两种方法均能实现对外时统的检测,两种方法均需要事先确定检测的外时统的周期,前者通过配置不同大小的电阻、电容来实现。后者通过CPLD逻辑编程实现,其检测精度较前者高,针对检测不同周期的外时统编程灵活,电路更改容易。

6 实现方法

6.1 CPLD的应用

采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EPM7512AEQI208-7)作为主控芯片,选用带温度补偿的晶体振荡器(TCXO)作为时钟源,单稳态触发电路作为检测外时统信号的控制电路,标准RS422差分接收、发送器作为收发电路,利于CPLD在线可编程优点,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修改控制程序,接收或产生不同周期和脉冲宽度的的时统信号,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满足不同系统对时统信号的要求。

6.2 TVS特性及应用

瞬变电压抑制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Diode)又称瞬变电压抑制二级管,简称“TVS”器件,能“吸收”高达数千瓦的浪涌功率,当TVS两端经受瞬间高能量冲击时,它能以极高的速度把两端间的阻抗值由高阻态变为低阻态,吸收一个大电流,从而把它两端间的电压钳位在一个预定的数值上,保护后面的电路元件不因瞬态高电压的冲击而损坏。

将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接到电路的电输入和输出线上,可防止瞬变电压进入,加强电路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从而保证电路能正常工作,提高可靠性。

6.3 差分电路抗干扰技术

RS422差分信号通信线由两根双绞线组成,它是通过两根通信线之间的电压差的方式来传递信号,消除差模干扰的方法是在RS422差分电路的接收端增加一个偏置电阻(约100 Ω~120 Ω),并采用双绞屏蔽线,抑制共模干扰的方法除了在信号线与地线之间加TVS二极管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采用屏蔽双绞线并有效接地;

(2)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 μF~0.1 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布线时避免90°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3)CPLD器件加5~10个0.01 μF~0.1 μF高频电容和3~5个33 μF电容;

(4)注意晶振布线,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

(5)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与敏感元件远离,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

采用抗干扰技术前、后的脉冲信号波形见图10。

7 结论

时统信号板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模块在火控系统中广泛应用,它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在线编程技术,通过在线修改控制程序,能灵活实现对不同周期的外时统检测、脉冲宽度调整、多路分发、时序延时等功能,具有功能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能满足不同系统对时统信号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焦素敏.EDA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仁璟,孙鹏,陈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与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晓云.接口与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 张明,谢列敏.计算机测控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 李正军.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 卞楠,马聪.基于CPLD的光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6,42(2):68-70.

[7] 焦芳,张玥,严韫瑶,等.多时钟域并行测试控制器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6,42(9):29-31,35.

[8] 王振,李建宏,张大松,等.基于FPGA的VPX时间统一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8,44(1):65-67,71.

[9] 赵旸,梁步阁,杨德贵,等.多时钟系统下跨时钟域同步电路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8,44(2):6-9.

作者信息:

吕文发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222006)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