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神之墓地303(肖红兵 |葬仪与信俗: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丨202010-72总第1464期)

神之墓地303(肖红兵 |葬仪与信俗: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丨202010-72总第1464期)

2023-01-30 00:38:36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神之墓地303文章列表:

神之墓地303(肖红兵 |葬仪与信俗: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丨202010-72总第1464期)

肖红兵 |葬仪与信俗: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丨202010-72总第1464期

*转自史学研究

“葬仪”与“信俗”:

文献所见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

肖红兵

基本信息

摘要:文献所称“十二时神”石作资料主要见载于宋代丧葬文献中,是宋代国丧和勋戚大臣墓葬石作事物之一。在丧仪称谓层面,宋代文献所载墓石“十二时神”源于晚唐五代文献中的“十二时”和五代宋初的“十二神”,宋代礼官开始将两种称谓合为“十二时神”,体现了唐宋之际葬仪相继相承和意蕴异变的礼法特征。在丧葬文化层面,宋代墓葬石作中的“十二时神”源于上古时期的太岁“十二神”,宋代在唐代基础上将太岁“十二神”、地支“十二辰”和五行运作系统融会创新,并杂糅进了节气和属相文化,形成“三教合一”的葬俗文化特征。在物类形象层面,宋代墓葬中的“十二时神”石作造型未见文献详细记载,但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宋初应是兽首人身或人首人身兽冠的神煞形象,宋代中期则是人首人身托兽的文吏形象,完成了“时神”形象从神兽、兽臣向人神的转变。作为国家墓葬威仪象征的石作物类,相较于其他墓葬物类,“十二时神”既能以石神的形象彰显人间的政治威仪,也是五行、地支和属相信俗文化在宋代融合与异变的一个例证。

作者简介:肖红兵,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文章原刊:《史林》2020年第3期。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以金、木、水、火、土为元素的五行运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岁时观念,形成以“天干地支”为符号元素的时间记忆与书写范式。其中,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以表记一日的十二个时辰,各时辰的当值之神被称为“时神”,唐代以降与之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则被称为“时兽”,考古学者多称之为“十二生肖”。《周礼》称“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1反映的是周代中国对时间的划分方法。迨至秦汉以降,道教创立,传统的岁时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时神”信俗,宋人即有“十二年王大神,十二月将大神,十二日分使者,十二时辰使者,二十四气使者,七十二候神王”2之论。明代许仲琳编著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结局“封神”中,姜子牙对所谓“太岁部下日直众星”都封了神,其中“直年神李丙”“直月神黄承乙”“直日神周登”“直时神刘洪”,3年、月、日、时不仅各有当值之神,而且拥有了人间俗姓俗名。考诸文献记载可知,人间的“时神”信俗在唐末五季时期逐渐被纳入到墓葬石作中,晚唐时期的墓石中称为“十二时”,五代宋初的墓石中称为“十二神”。北宋建隆二年(961)六月二日太祖之母太后杜氏崩薨,其墓葬中使用的石作称“十二时神”。乾德三年(965)六月孟昶薨卒,赵宋朝廷依礼诏许其墓中使用“十二时神”等六类石作,表明太祖时期开始合称“十二时”与“十二神”为“十二时神”,并将之与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地轴、志石、券石等物件一起,组成宋代勋戚与高级品官卒后的墓葬入坟之石作,给赐“十二时神”亦成为宋代“勋戚大臣薨卒”凶仪的重要内容。考古学者针对出土唐宋墓葬中的十二兽壁画形象或十二俑物件造型,根据壁画或石作数量、所在位置、摆放次序等,与《宋史》所载“十二时神”石作联系对应,将文献中的“十二时神”解释为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其中以陈朝云、王元林、刘未、谢璇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4由于晚唐两宋丧仪文献中载及的“十二时神”石作未见具体造型或形象的文献注说,所以考古学者们多以唐宋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壁画或石作与文献所载名称对应解释,是当下我们了解唐宋墓葬石作“十二时神”造型或形象的唯一可行的方式。笔者所见,学界尚无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对“十二时神”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研的成果,故拟从丧仪文献所载墓石中的“十二时神”称谓切入,对晚唐以降“十二时神”纳入丧仪的制度拟定、宋代墓葬石作的制造程序以及“十二时神”的文化意蕴和形象演变等进行考释,冀望能为宋代丧葬仪制与信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助益性参考。

一 文献所载晚唐五代“十二时”墓石仪制概观

唐代品官丧仪中的石作物类、数量、造型并不具体,检诸文献仅见《唐六典》和《通典》中各载有一条丧葬“明器之属”的相关内容,此外再无其他典籍载及品官墓葬中的石作信息。其中,《唐六典》卷23记载:

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已上四十事。当圹、当野、祖明、地轴、马、偶人,其高各一尺;其余音声队与僮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5

从上述唐代品官墓葬石作物件名称来看,相较于前朝,唐代在石作物类上已经颇有创设。虽然新、旧《唐书》等正史文献中并无国丧和品官丧仪中使用“当圹”“当野”等石作物件的具体事例,但是晚唐时期官员对品官丧仪中的明器问题曾有过详细讨论,见载于五代入宋宰臣王溥所编《唐会要》中。其一,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刑部兼京兆尹郑元状奏“条流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事,称“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五品以上,明器六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九品以上,明器四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并强调“以前明器,并使瓦木为之,四神不得过一尺,余人物等不得过七寸,并不得用金银雕镂,帖毛发装饰”。6其二,会昌元年(841)十一月,御史台奏请“条流京城文武百寮及庶人丧葬”事,称三品以上“明器并用木为之,不得过一百事,数内四神不得过一尺五寸,余人物等不得过一尺”,五品以上、九品以上明器事项与规制依次递减,而其他“工商百姓诸色人吏无官者,诸军人无职掌者”丧葬中的明器,“任以瓦木为之,不得过二十五事,四神、十二时并在内,每事不得过七寸”。7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四神”“十二时”等墓石物件,应是传世文献中所见最早有关唐代品官墓葬中石作史料。其中,“四神”当为用以镇守护佑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与“四神”并列的“十二时”则应是与“十二地支”对应的“辰神”。

五季之际,社会离乱,政权更迭,礼法承唐之余趋于废坏,百官被迫“朝秦暮楚”,卒后葬仪多有降减。其中,后唐长兴二年(931)重新拟定了品官及庶人“丧葬仪制”,新仪规定五品至六品升朝官“明器三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四神不得过一尺,余不得过七寸”,七品至八品升朝官“明器二十事,以木为之,四神、十二时在内,四神不得过一尺,余不得过七寸”,六品至九品不升朝官“明器一十五事,并不得过七寸,以木为之”,庶人“明器一十四事,以木为之,不得过五寸”。8虽然五季丧仪墓石史料仅见后唐一例,但是新规所反映的礼仪之减降已可见一斑。其中,明器之属从唐代的“九十事”“六十事”“四十事”分别减降为“三十事”“一十五事”“一十四事”,新规亦表明六品以下非升朝官及庶人墓圹中或许不能放入“四神”和“十二时”石作。

当然,晚唐五季丧仪文献中的明器之属“九十事”“六十事”“四十事”中是否含有当圹、当野、祖思、祖明等石作,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前述《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所载“四神、十二时在内”以及乾德三年六月太常礼院奏言“明器九十事,石作六事”来看,9“四神”与“十二时”等石作不在所谓明器之属诸事中,据此可知“四神”“十二时”应是晚唐以降品官丧仪中必有的墓葬石作物类。只是到了宋代“四神”石作减降,“十二时”先是改称为“十二神”,并在其后的仪礼更新与变革中深化为“十二时神”。这种“合二为一”的称谓,不仅与传统的“十二地支”岁时文化完全融合,还潜在地将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时神”信俗纳入品官墓葬威仪之中。

二 文献所载宋代“十二时神”墓石礼仪制度

赵氏代周建立宋朝政权后,在礼法层面首先面临的是追尊追谥先世诸祖,《宋史》卷122《礼志二十五》中即称“太祖建国,号僖祖曰钦陵,顺祖曰康陵,翼祖日定陵,宣祖曰安陵”。“宣祖”即赵匡胤、赵光义三兄弟的父亲赵弘殷,追谥“宣祖”是在建隆元年(960)三月壬戌,乾德元年(962年)十二月又诏令“改卜安陵”,二年正月十一日,规定的凶仗仪用物类中“宣祖衮冕,昭宪皇后花钗、翬衣、赠玉,十二神、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及留陵刻漏等”。10《宋史》记载“改卜陵寝宣祖合用哀册”称,“十二神、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及留陵刻漏等,并制如仪”,11反映出宣祖陵寝墓石中有“十二神”石作。从称谓来看,宣祖陵寝中的“十二神”当是晚唐五季品官墓葬中的“十二时”。此外,赵氏“顺祖、翼祖皆葬幽州”,真宗时期“始命营奉二陵,遂以一品礼,葬河南县。制度比安陵减五分之一,石作减三分之一”,12二祖墓石中是否减去了“十二神”石作难以确言。理论上顺祖、翼祖墓室中应该是使用了“十二神”石作,只是石作的尺寸和规模应只有安陵的三分之二。

从丧仪的礼法规定来看,《宋史》卷124《礼志二十七》对“勋戚大臣薨卒”丧仪载述较为详实,“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入坟有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地轴、十二时神、志石、券石、铁券各一”,13行文用语已为“十二时神”,不过《宋史》所据“按会要”未知是何时《会要》,检阅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中并无上引文字。从《宋会要辑稿》所载的具体丧仪实践事例来看,宋太祖时期几个重要墓葬实例中均使用了“石作六事”物类,其中“十二时神”称谓多书写为“十二神”。具体情况条析如下:

其一,建隆二年六月二日,太祖、太宗之母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杜氏遗令有“园陵制度,务从俭省。勉从予志,勿用烦劳”。14至二十五日,太常礼院奏言“吉凶仪仗,准诏减省数目……十二时神,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各一”,并称“望令少府监修制”。15礼官所谓“减省数目”意指“皇太后”之丧仪物类应该“增数”以示尊隆,但杜氏考虑赵宋政权初建诸事理应“从简”,因此杜氏墓葬中实际给赐的“六事石作”各一套与前述礼法所定的“勋戚大臣薨卒”中的石作数目一致。皇太后杜氏薨卒是赵宋建政后国家遇到的第一件国丧事宜,此事比乾德二年二月改迁宣祖安陵之事早两年,据此可知自建隆二年开始宋代勋戚墓葬石作中已经使用“十二时神”之称谓。

其二,乾德三年六月,孟昶及其母李氏相继薨亡,宋廷“诏礼官议定吉凶仪仗礼例以闻”,其后太常礼院官员奏言:

检详故事,晋天福十二年葬故魏王,周广顺元年葬故枢密使杨邠、侍卫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例,并用一品礼。墓方圆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明器九十事,石作六事,音身队二十人,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十二时神、蚊厨帐、暖帐各一。16

孟昶母子丧仪遵循晋、周故事,表明宋初国家凶仪中的“石作六事”制度源自五季的墓石制度,上引丧仪文献中确实只有“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十二时神”六事石作。

其三,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太祖崩,《宋史》载称“其吉凶仗如安陵”。17前述宣祖安陵石作中有“十二神”等六事,可知太祖陵寝墓圹中亦放入“十二神”石作,当然在石作称谓上其时应该称之为“十二时神”。

以上是文献所见北宋国丧中墓葬使用“十二时神”石作情况,南宋帝后墓葬中使用“十二时神”石作情况,《宋会要辑稿》和《中兴礼书》中载有数例。绍兴元年(1131)五月十七日,礼部言:

据太史局申:检会园陵故事,诏内侍与少府监制造十二神等。今来攒宫内合用神杀等,欲乞指挥工部下所属制造。十二神系元神一十二尊,五方神五尊以五方色装造,蒿里老、清道官各一尊,各立高一尺二寸。当圹神、当野神各一尊,各立高三尺。祖司神、祖明神、天关神、地轴神、仰观神、仰面神、伏听神各一尊,各立高一尺二寸。18

上引文字是文献所见有关宋代墓石物类最为详细的记载,除十二神、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地轴等传统“六事石作”外,言及宋代其他文献没有记载的天关、仰观、仰面、伏听四个神灵石作,合起来形成“十事石作”。

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二十七日,南宋朝廷更改徽宗陵寝名为永祐陵,其陵“各合修置入攒宫十二神等,依故事系工部指挥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置”。19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参酌讨论到大行皇太后攒宫合行典礼下项”时,称“依故事,修奉欑宫合用十二神等,乞令工部行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制”,南宋朝廷“诏依”。20

绍熙五年(1194)六月九日,宋孝宗“崩于重华宫重华殿”,八月十六日,礼部、太常寺奏言“欑宫内合用十二神,乞下文思院修制”。21庆元三年(1197)十一月六日,寿圣隆慈备福光祐太皇太后“崩于慈福宫之慈福殿”,九日礼部、太常寺奏言“将来发引合用大升轝、龙楯,系比附绍兴二十九年体例,并欑宫合用十二神等,并乞下文思院修置施行”。22庆元六年(1200)八月八日,宋光宗“崩于寿康宫寿康殿”,九月二十二日,礼部、太常寺奏言“欑宫内合用十二神等,乞下文思院修制”。23

以上三则南宋墓葬石作事例中“十二时神”均称为“十二神”,这种用词变化显然并非礼官有意或无意“简称”所致。一种理解是南宋礼官当时所检阅的国朝“故事”中使用的称谓即是“十二神”,当然这些国朝“故事”或许是宣祖安陵之典故。由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国家典籍悉数被金人掠毁,侥幸南下的文武官员对“国朝故事”虽有记忆,但已经没有文献典籍可资检阅,故另一种解释是南宋初年礼官根据昔日在汴京阅读典籍之记忆,熟悉过去帝后墓葬欑宫石作中有所谓的“十二神”,于是在奏言中使用了“十二神”的称谓。

三 文献所见宋代“十二时神”墓石的制造程序

上节略述宋代国丧墓葬中“十二时神”石作实践事例之概况,南宋时期则仅见前述几则帝后欑宫内“合用十二神”石作。综合来看,北宋皇帝陵园中使用石作称谓情况未见史籍详载,但是从南宋高宗、孝宗、光宗时期墓园欑宫“合用十二神”石作来看,宋代帝后、勋戚、重臣墓葬中使用“石作六事”应是丧葬礼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的制造就显得十分重要。

北宋时期仅见及一则诏令“少府监修制”的官员奏言,或可据此认为北宋及其以前的晚唐五代时期“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是由“少府监修制”。南宋时期则多见诏令“文思院修置施行”,具体制造程序大致“系工部指挥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置”,24反映出两宋时期墓葬石作的制造程序尚有一些变化,兹据《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略作条析。

其一,徐松《中兴礼书》卷245《发引》中引录《国朝会要》,载称“永安陵(宣祖陵名),乾德二年正月十一日,有司请新陵,进皇堂有十二神、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地轴”,宣祖新陵所用“石作六事”则是“诏内侍与少府监同修制”。25该书同卷记载,“永定陵(真宗陵名),乾兴元年二月二十四日,命判少府监杨嵎与入入内供官李怀俨、康延逊同管当制造”。26上引两则墓葬石作的制造程序文献表明,北宋时期“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应是内侍与少府监官员共同负责修制。

其二,《中兴礼书续编》引《中兴礼书》记载,“昭慈圣献皇后攅宫,绍兴元年正月十一日,礼部言据太史局申,检会园陵故事,诏内侍与少府监制造十二神等。今来攅宫内合用神杀等,欲乞指挥工部下所属制造”。27“绍兴元年”太史局官员检会的“园陵故事”只能是北宋“诏内侍与少府监制造十二神等”石作的礼法旧典,而南宋礼部官员则“欲乞指挥工部下所属制造”,虽然没有言及“工部下所属”部门名称,但是裁去了内侍人员的参与,而此时的“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的制造是否继续经由少府监制造亦难以确言。

其三,绍兴二十九年十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依故事,修奉攒宫合用十二神等,乞令工部行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制”,其后亦称“契勘依前项典故,进皇堂合用十二神等。今来大行太上皇帝升遐,所有皇堂内合用十二神等,欲乞依礼例令工部行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制施行”。28另外,《中兴礼书》中“修奉攒宫”记载,乾道三年七月六日,礼部太常寺奏言“依故事,修奉欑宫合用十二神等,系工部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置”,29表明绍兴后期墓葬石作的制造完全由工部、文思院、太史局共同修制。这种变化后的石作制造制度在高宗以后被宋廷完全继承下来,例如淳熙十四年(1187)十二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奏言“准批下礼部申参酌比附合行事件”,其中即有“契勘依故事,修奉攒宫,合用十二神等,系工部行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制”,其后亦称“所有今来大行太上皇帝修奉攒宫,合用十二神等,欲乞依上件故事施行”。30

上述几则材料十分清晰地表明,自南宋绍兴晚期开始“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的制造经由工部、文思院、太史局依据各自职责相递进行。综合来看,文献见载的宋代“十二时神”等墓葬石作给赐的对象,从晚唐五季的大部分品官升限为北宋三品以上“勋戚大臣”和帝后人员,最后完全提炼为帝后陵园特有的丧仪石作物类。此外,帝后陵园中“十二时神”等石作物类的制造程序在北宋为诏令“内侍与少府监”共同制造,在南宋则演变为诏令“工部行下、文思院计会、太史局修制”,这种“演变”更合符礼法制度的运作。“十二时神”等石作的给赐对象和制造官署的演变,反映出国丧中的墓葬石作仪制在宋代逐渐完善化和规范化的礼法特征。

四 文献所见宋代“十二时神”墓石的文化意蕴

虽然检阅文献记载知道“十二时神”墓石仪制始于晚唐,并在宋代发展成为国丧墓葬仪制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墓葬石作文化应当源于唐代以前的五行文化、岁时信俗与祭祀仪礼。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五行观念对人们的生命观、物质观和世界观有着深刻影响,金、木、水、火、土的因承循环与有机运作,不仅成为构成天(神)、人、地(鬼)三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也主宰着所有生命(万物)的诞生、成长、福祸、病残与衰亡。其中,“十二”是五行运作系统中的重要术数序列,宋人已经有了“十二辰,《事始》曰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兽属之”31的认识,这种术数产生了“天干”“地支”的时间记忆范式和岁时信俗文化,而宋代墓石中的“十二时神”可以视为传统中国社会中岁时文化的特殊意象。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及的“十二时神”与五行系统中的“太岁”文化和神龙信俗有关。《春秋命历·序》称“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而《遁甲开山图》引荣氏之说“昆弟五人,人面而龙身”。32郦道元《水经注》对“五龙”作注释称:

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万二千里。五龙、天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33

这段文字中的“十二时神”显系上古时期十二个部落首领,但所谓“五方”与“十二部法”表明“十二时神”主宰一切。这种“十二部法”或“十二时神”后来进一步演化成太岁“十二支神”,并出现了“年王”“月将”“日直”“时直”太岁岁时的划分,所直之神“若天罡、太乙、功曹”34等。

古人认为岁星运作“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形成“所谓太岁十二神”,是太岁诸神与地支位次的结合,至隋朝则进一步与五行融合。隋朝萧吉《五行大义》解释“六壬所使十二神者”称,“神后,主子,水神。大吉,主丑,土神。功曹,主寅,木神。大冲,主卯,木神。天刚,主辰,土神。太一,主巳,火神。胜光,主午,火神。小吉,主未,土神。传送,主申,金神。从魁,主酉,金神。河魁,主戌,土神。微明,主亥,水神”,35反映出太岁、地支、五行融合成了全新的“十二神”。这里的太岁“十二神”显然与“十二辰”融合成为了“十二辰神”,明代刘基所列太岁“十二月将”之名讳可供一观,《多能鄙事》卷8记载:

登明,亥,正月将。神后,子,十二月将。太吉,丑,十一月将。功曹,寅,十月将。太冲,卯,九月将。天罡,辰,八月将。太乙,巳,七月将。胜光,午,六月将。小吉,未,五月将。传送,申,四月将。从魁,酉,三月将。河魁,戌,二月将。36

刘基所谓的太岁“十二神”主要是登明、神后、太吉、功曹、太冲、天罡、太乙、胜光、小吉、传送、从魁、河魁,并与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十二支”对应。不仅如此,明人还将六壬“十二神”与所谓的节气和属相对应,见载于无名氏所编《六壬大全》一书中,详见表1:

表1 明代《六壬大全考》所载“六壬十二神”信息简表


太岁地支神系月将节气形象身份属位

登明
水神正月雨水面长发黄,手足黑色匠人属猪,位天门

河魁
土神二月春分狱吏属犬,位(不详)

从魁
金神三月谷雨形貌端正,黄白色女巫属鸡,位正西

传送
金神四月小满形项短,目圆睁,微有须发,大身行人属猴,位西南

小吉
土神五月夏至风伯药师属羊,位西南

胜光
火神六月大暑形貌目圆,面赤,大身御马人属马,位正南

太乙
火神七月处暑形貌髙额,赤大口,黄发,眼目不正属蛇,位南方

天罡
土神八月秋分黄色,面圆满多须狱师属龙,位东南

太冲
木神九月霜降面长青色,高额有须,身材细长,狡狯不正乐师属兔,位正东

功曹
木神十月大雪面方,青色,有须,势大身材使命属虎,位东北

大吉
土神十一月冬至色黑策牛人属牛,位北方

神后
水神十二月大寒面圆,黑色淫妇属鼠,位正北

资料来源:佚名:《六壬大全》卷2《神将释·十二神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08册,第500—512页。

表1所列“十二神”基本涵盖了明代以前有关“十二支神”“十二辰神”“十二月将”“十二属相”诸系神灵,可知明代在前代六壬十二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杂糅了节气和属相文化。清人俞正燮在论及“六壬古式”时称,“十二次法,自汉已乱之”,认为“十二神名,既递改义,又参差以河魁、从魁、太一、天刚、太冲之名,推之知十二神由星得名,不以节气中气得名”。37

太岁“十二神”与地支“十二辰”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人间的四时循环、昼夜更替和人事运作层面。在五行运作系统中,“十二支神,有阴阳之分,各司其事”,38 其中“子丑寅为春,卯辰巳为夏,午未申为秋,酉戌亥为冬。于十二时辰内,运其火候,应以四时,五行不得分毫参差”,39乃至于“子午为阴阳二至,卯酉为日月之门,寅申为道路之神,辰戌为牢狱之地,丑未为天厨之所,己亥为堂庙之宫”。40实际上,太岁、地支、五行三者合一衍生的“十二神”主管天地之际的神、人与鬼,汉代王充即称“天地之间,百神所食,圣人谓当与人等。推生事死,推人事鬼”。41《唐六典》对太岁“十二神”亦有记载:

十二月之神:正月登明,二月天魁,三月从魁,四月传送,五月小吉,六月胜先,七月太卜,八月天闰,九月太冲,十月功曹,十一月大吉,十二月神后。凡阴阳杂占,吉凶悔吝,其类有九,决万民之犹豫:一曰嫁娶,二曰生产,三曰历注,四曰屋宅,五曰禄命,六曰拜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42

上引文字表明太岁“十二神”有“九决万民”的功能,涉及人间的“嫁娶”等九事。其中“祠祭”的表现就是太岁“十二神”被用到“大傩”礼仪之中以“追凶”“驱鬼”,而“殡葬”的表现则是唐宋时期的“十二时神”墓葬石作。

从文献载述来看,用“十二神”进行“追凶”“驱鬼”应是其本职功能。汉代刘熙称人间“有鬼行役”即需“使十二神追恶凶”,并说“周世之傩,即逐疫之意,秦、汉世则直言逐疫鬼”。43《赤松子章历》卷3《断瘟毒疫章》称:

正月至十二月,各有瘟鬼,随其放逸,天下病害……十二月辰瘟鬼皆有名字,从十二时……东方主斗成,主绝青瘟。南方主斗平,主绝赤瘟。西方主斗迁,主绝白瘟。北方主斗长,主绝黑瘟。中央主五父君,主绝黄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二时神,并令营卫恶鬼,无令放入。44

这里的“十二时神”显然是指“十二月将”,即专门负责“营卫恶鬼”的太岁“十二神”,是上古驱傩的重要神灵之一。唐代季冬时节有演绎驱傩的礼仪,其礼规定“天子六队,太子二队。方相氏右执戈、左执楯而导之,唱十二神名,以逐恶鬼,傩者出,磔雄鸡于宫门、城门”。45此外,道教的部分典籍文书中亦有所谓“青龙、白虎、朱雀、元武、勾陈、六合六甲神、十二时神,乘而行到厶所,左右巡防,随行随止,随卧随起,辟除盗贼,鬼魅消亡”46的载述,表明融合后的“十二时神”与其他诸神一样具有“安宅”“消灾”“祛邪”的护佑人间的作用。总括来看,太岁“十二神”与地支“十二辰”衍化的“十二时神”,的确能够“赞扬道化,助正却邪。为某乙禳却灾衰,屏斥凶恶”。47

从信俗层面来看,由太岁、地支和五行融合后的“十二神”主管人间的“祠祭”与“殡葬”诸事,于是在官方的郊祀仪礼中逐渐引入“十二神”。后梁高祖天监十七年,史官称“郊祀二十八宿,而无十二辰神,于义阙然”,于是南郊“加十二神座,与二十八宿,各于其方而为坛”,48这里的“十二辰神”显然已经是太岁、地支和五行融合后的“十二神”,并在唐宋时期成为象征帝后与勋戚大臣墓葬威仪的“十事石作”之一。

五 宋代墓石中“十二时神”形象

从前述文献记载看,“十二时神”是晚唐迄宋国家墓葬仪制中的重要石作物类之一,但是未见关于“十二时神”造型或形象的文献,至少从传世唐宋文献中看不到“十二时神”的具体形态。检诸典籍只能从文化层面推知“十二时神”是五行文化中的“登明”等太岁“十二神”,与地支“十二辰”融合后衍生成的“十二辰神”。明清文献中零星提及唐宋时期的“十二时神”石作,但明清士人在注说或解释“十二时神”时或认为是“十二生肖”,或言之为“兽首人神”。笔者以为太岁“十二神”与地支“十二辰”完全对应,故“十二时神”亦可以称为“十二辰神”。由于传世文献对“十二时神”的形象语焉不详,墓葬礼法文献中亦无相关记载。“十二时神”在造型上是否与“十二属相”完全对应或略带关系,可从文献和出土石作资料综合考察,先据文献所见有关“十二时神”的形象略析如下:

其一,文献见载两则宋代物类制作中使用的“十二时神”情况。一是宋人载张思训发明制作有“浑仪”报时之物,其物“起为楼阁之状,数层,高丈余。以木偶人为七直神,摇铃、撞钟、击鼓。及十二神,自持时牌,循环而出”。49二是宋代宫廷使用有名为“十二神舆”的车舆,其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络带。舆士十二人”。50高承《事物纪原》亦称宋代“开宝通礼”在舆服中创设了“十二神舆”,舆上“载十二月之神象”。51当然,上述诸类物作中的“十二神”能够“自持时牌”,可以推测“十二时神”有“手”,而且身着“绯绣轮衣、络带”,可知宋代物事中的“十二时神”当为人形或兽首人身之物。

其二,清代士人搜见的石刻资料中记载有几则墓石“十二神”图像。赵之谦在《补环宇访碑录》中录载两则“朝鲜庆州”墓石“十二神”图像,分别为“挂陵十二神图象,无题字,无年月”和“角干墓十二神图象,无题字,无年月”,52未能详明所见“十二神”图像的造型信息。朝鲜庆州“角干墓”十二神图像,亦见载于叶昌炽《语石》:

潘仲午赠余高句骊故城石刻,共二石,一东向,一西向……又庆尚道庆州府有新罗角干墓,十二神画象,凡十二石,每石画一神,皆手执兵,无年月。刘燕翁云“角干,新罗官名”,定为唐时建。附记于此,以广异闻。右朝鲜三则。53

从叶氏记载来看,角干墓场中的十二石神“皆手执兵”,这里的“兵”当是营卫性质的兵器,亦可推知墓石中的“十二神”各有“手”,则可以视为墓石“十二时神”为人形或兽首人身之证。而“挂陵”十二神图像,另见载于文廷式《纯常子枝语》:

刘喜海《海东金石存考》:新罗角干墓十二神图像(唐咸亨间),像为十二时生肖,每神手执一兵器。又挂陵十二神图像,与角干墓大同小异。是十二属之说,且行于东国矣。《辅行记》第八之三云“十二时兽者”,若五行中名十二肖。54

文廷式引述《海东金石存考》记载,明确说明角干墓、挂陵“十二神图像”为“十二时生肖”,并将墓石中的“十二时兽”解释为“十二生肖”。这种解释正确与否尚需考证,但是其中“每神手执一兵器”则是人形或兽首人身之证。另外,《(光绪)重修天津府志》载录一份唐代《李夫人墓志铭》:

石,纵一尺四寸,宽如之,厚二寸。旧州城东强家庄人,掘土得于古墙下。无书人姓名,字体古茂,近六朝。盖作覆斗式,篆“大唐故夫人”五字,四旁刻十二神像,亦有古致。55

这封被庄稼人意外发现的唐人墓志是文献见载的唯一的一则出土“十二时神”石作的资料,可与前述角干墓和挂陵“十二神图像”相互印证。

其三,明人在解释“十二辰神”时将之与“十二生肖”对等。周述学《神道大编历宗通议》中称,“丁甲庙中有十二神,骑十二属相。下共一轴,龃龉触其轴,则一时一神,立水上矣。”56“十二神” 骑十二属相表明丁甲庙中的“十二神”与“十二属相”是相对分离的,至少两则没有融合为一个物类,或可视为“十二生肖”融入“十二时神”的一个例证。于慎行《穀山笔尘》记载:

夏周九鼎之制,不可详考,武后更造明堂,铸铜为九鼎……又铸铜为十二神。十二神者,十二支所属也。皆高一丈,各置一方,即秦皇铸金人十二之遗意也。57

于慎行认为武则天铸造的“十二神”为“十二支所属”,严衍进一步指出,“十二神,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已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58清代的傅恒有类似的解释,认为十二神“子鼠丑牛之类”。59

从上述分析可知,明人开始注重将“十二神”解释为“十二生肖”,因此文献中难以认清唐宋丧仪中的“十二时神”形象。虽然考诸传世典籍文献可知,动物“属相”问题早在王充《论衡》一书中即已出现,但是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并未见有人以“十二生肖”来释解“十二时神”的记载。目前考古学者们习惯将唐宋墓葬中出土的“十二生肖”壁画或“十二生肖”俑实物视为唐宋丧仪礼法中的“十二时神”物类。其中,陈朝云根据墓葬出土的石作物件认为唐宋文献所见载的“十二神”为“十二生肖俑”,当圹、当野、祖思、祖明等为“墓仪俑”。60秦欢认为山东嘉祥县钓鱼山2号宋墓中室内的“十二尊石雕像”、荥阳司村宋墓与孤伯嘴宋墓绘像中“第二层绘文官,应该也是十二时神图”。61谢璇认为“十二生肖俑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且多“以独立的生肖动物的形态出现”,“隋朝时,南方地区两湖一带开始出现较成体系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俑,到唐代则十分流行,而到五代、宋、辽时期的生肖俑则演变成为动物附着在人像不同部位的生肖俑。自宋以后,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品在墓葬中就极为少见了”。62李彦颉、张玲在解释辽代壁画墓中的“十二生肖”时,认为“按固定方位出现的十二辰像或十二辰木俑,是道教的十二时神,是道教构建天界的主要要素,其代表着时间周而复始”,并指出“从盛唐到晚唐,十二生肖使用更为流行,并出现了宽袍大袖的人物画的十二生辰俑,手持笏板、头顶生肖动物的文官俑形象趋于形式化”。63张慧中描述周家店辽代壁画墓“顶部壁画为十二个人物,身穿黑白两色宽袖的朝服,双手持笏,在人的高冠前端分别绘制十二生肖”。64

关于东亚地区古代墓葬中的“十二神”问题,王元林论述最为精详,认为墓葬壁画中的十二辰图像,“中国发现最多的还是五代宋辽时期的作品,而且以文官风格人物像为主”,“十二辰动物像仅见北齐娄睿墓、磁县湾漳壁画墓和水泉梁壁画墓”,“兽首人身十二辰壁画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唐代……从盛唐晚期的高力士墓开始增加了十二辰图像”。王元林介绍了数例十二辰图像,如五代后梁龙德四年王处直壁画墓中所剩鼠、龙、马、鸡辰像,为“文官风人身人面立像,有双手捧生肖动物者,有一手持佛尘、手仗、笏板,一手托生肖动物者”。“浙江杭州、临安一带五代吴越国石椁墓或称积石墓中,往往发现在后室四壁……中部浮雕彩绘四神,下部壁画龛内浮雕拱手托抱生肖动物的十二辰文吏像”。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吴越国钱元瓘妃马氏康陵积石墓室中,十二辰像为文吏形象,每人手捧十二辰动物于怀中。福建尤溪宋代壁画墓与河北宣化辽墓、韩国高丽壁画墓中的十二辰图像,均为人身人面兽冠形象,人物表现为宋代缙绅文官的服饰与造型”。65

综合考古学者的研究来看,唐宋时期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物类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唐初及其以前的写意动物“十二兽”壁画,中唐五代北宋初期的“兽首人身”俑,北宋中期以降的人首人身冠兽和人首人身托兽的文吏造型,其中每个阶段“十二兽”形象基本都与后世“十二生肖”相关。结合前文所论,文献称谓中唐代的“十二时”对应的汉隋以来的“十二支属”文化,“十二时”当是全形生肖的写意动物造型。晚唐五季在物质称谓上开始有意彰显人性,在突出超俗的人神意识下尚无法摆脱太岁诸神体系,“十二神”应是兽首人身的人兽合体造型。宋代国家在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中倡扬儒教为主而兼顾吸纳道、释文化,故而在物质文化的诸多层面注意采取显人隐兽的做法,“十二时神”应是人首人身兽冠进而演变为人首人身托兽的文吏造型。唐宋之际文献所见的这种从“十二时”“十二神”到“十二时神”称谓的转换,正与出土唐宋墓葬中所见十二神杀形象从写意生肖动物、兽首人身生肖壁画等,向人首人身冠兽或人首人身托兽文吏造型的演变趋势相一致。因此,宋代帝后丧仪文献中的“十二时神”石作在造型上当是人首人身冠兽和人首人身托兽且绯衣执笏的文吏形象,而品官墓葬使用石作则依据卒者的官品、身份和地位进行减损规模与尺寸,这一点在墓葬考古出土实物中已有显著反映。

结 语

综合前述,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十二时神”之称谓主要出现在晚唐迄宋的品官丧仪文献中,反映出唐代伊始国丧和品官墓圹中使用石作物件成为丧葬礼法规定的独特威仪和葬俗文化。从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来看,隋代以前的墓葬中多用瓦木物件作为明器,唐代继承并发展了北周官员卒后行用的碑铭与墓石制度。唐代后期开始对品官墓葬的明器和石作进行严格规定,将之纳入国家丧仪礼法中,其后五代宋初对晚唐的品官丧仪中的明器和石作制度有所继承。其中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地轴与十二时神被称为墓圹中的“石作六事”,石作的造型和尺寸与卒葬官员的品级与身份有关。唐宋之际的文化异变在官员丧葬制度中亦有较多反映,其中墓葬中的石作物件给赐之差异便是一个例证。其一,文献所载宋代国丧和品官墓葬中的石作物类,在称谓上从晚唐五季的“十二时”“十二神”演变为宋代的“十二时神”,反映的是宋代墓葬石作分类更为齐全、精细、讲究,墓葬石作制度日益完善合理,彰显的葬俗意蕴和政治威仪亦较为深邃。其二,在墓葬石作的制造程序上,北宋承因晚唐五代规制由朝廷指派内侍人员与将作监共同修制,南宋则转变为工部、文思院、太史局相继以职修制,反映出南宋墓葬石作制度的礼法化特征。其三,宋代丧仪文献所载“十二时神”未见具体造型或形象的描述性文字,故未能从文献载述中了解“十二时神”的具体形象。考古学者们将出土唐宋墓葬中的十二神杀实物与文献所称“十二时神”石作对应,这种“对应”是否完全符合宋代的历史实情难以定论,但是可以视为释读或了解文献称谓中“十二时神”形象的一种范式。从礼法的实践意蕴来看,作为国家墓葬威仪象征的石作物类,相较于其他墓葬物类而言,“十二时神”在唐宋之际完成了从神兽、兽臣向人神的完全转变,这种变化既能以石人神的形象彰显人间的政治威仪,也是五行、地支和属相信俗文化在宋代融合与异变的一个例证。

注释

1郑玄注,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中册卷30,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7页。

2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53《神位门》,张宇初等编《道藏》,明正统十年内府刻本,第9册,第695页。

3许仲琳编,张耕点校《封神演义》下册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74页。

4陈朝云:《北宋陵寝制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王元林:《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考古学报》2013年第3期。刘未:《宋代的石藏葬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谢璇:《“十二生肖”人身兽首俑的雕塑形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5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3《将作监·甄官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97页。

6王溥:《唐会要》上册卷38《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13页。

7王溥:《唐会要》上册卷38《葬》,第816页。

8王溥:《五代会要》卷9《丧葬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4页。

9《宋史》卷124《礼志二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10页。

10徐松辑,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礼37之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5页。

11《宋史》卷122《礼志二十五》,第2848页。

12《宋史》卷122《礼志二十五》,第2849页。

13《宋史》卷124《礼志二十七》,第2910页。

14《宋会要辑稿》礼31之1,第1421页。

15《宋会要辑稿》礼31之4,第1422—1423页。

16《宋史》卷124《 礼志二十七》,第2910页。

17《宋史》卷122《 礼志二十五》,第2850页。

18徐松辑《中兴礼书》卷256《凶礼二十一·修奉攒宫》,《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史部第823册,第228页。

19徐松辑《中兴礼书》卷245《凶礼十·发引》,第158页。

20徐松辑《中兴礼书》卷266《凶礼三十一·修奉欑宫》,第280—281页。

21《宋会要辑稿》礼30之11,第1374页。

22《宋会要辑稿》礼34之24,第1516页。

23《宋会要辑稿》礼30之62,第1400页。

24徐松辑《中兴礼书》卷245《凶礼十·发引》,第158页。

25徐松:《中兴礼书续编》卷44《凶礼十·永思陵十·修奉攒宫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3册,第553—554页。

26徐松:《中兴礼书续编》卷44《凶礼十·永思陵十·修奉攒宫一》,第554页。

27徐松:《中兴礼书续编》卷44《凶礼十·永思陵十·修奉攒宫一》,第554页。

28徐松:《中兴礼书续编》卷44《凶礼十·永思陵十·修奉攒宫一》,第554页。

29徐松:《中兴礼书》卷284《凶礼四十九·修奉欑宫》,第380页。

30徐松:《中兴礼书续编》卷44《凶礼十·永思陵十·修奉攒宫一》,第552页。

31高承:《事物纪原》卷1《十二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20册,第4页。

32罗泌:《路史》卷2《前纪二》,《四部备要》第44册,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4页。

33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1《河水》,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3页。

34陈仁锡:《八编类纂》卷57《图书编·六曹类礼曹》,《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册,第450页。

35萧吉:《五行大义》卷4《论诸神》,清《佚存丛书》第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269—270页。

36刘基:《多能鄙事》卷8《求四煞没六神蔵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子部第117册,第541页。

37俞正燮:《癸巳类稿》卷10《六壬古式考》,《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59册,第487页。

38佚名:《六壬大全》卷2《神将释·大神总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08册,第499页。

39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卷上《水火各一方章第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61册,第545页。

40佚名:《六壬大全》卷2《神将释·大神总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08册,第499—500页。

41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23《譋时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册,第983页。

42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14《太卜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13页。

43王先谦撰补《释名疏证补》卷1,《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册,第48页。

44佚名:《赤松子章历》卷3《断瘟毒疫章》,张宇初等编《道藏》,第11册,第202页。

45《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太常寺》,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6页。。

46杨维德:《遁甲符应经》卷下《玉女反闭局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60册,第303页。

47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50《散坛设醮》,张宇初等编《道藏》,第9册,第333页。

48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193《闰位部》,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册,第2159页。

49潘自牧:《记纂渊海》卷2《仪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30册,第79页。

50《宋史》卷149《 舆服志一》,第3498页。

51高承:《事物纪原》卷2《十二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0册,第62页。

52赵之谦:《补环宇访碑录》卷3《唐》,《历代碑志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册,第662页。

53叶昌炽:《语石》卷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905册,第198页。

54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37,《续修四库全书》,第1165册,第546页。

55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38《艺文二·金石》,《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90册,第67页。

56周述学:《神道大编历宗通议》卷17《郭守敬仪象法式·闚几》,《续修四库全书》,第1036册,第464页。

57于慎行撰,吕景琳点校《穀山笔尘》卷13《仪音》,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3—144页。

58严衍:《资治通鉴补》卷205《唐纪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40册,第258页。

59傅恒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5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37册,第104页。

60陈朝云:《北宋陵寝制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1秦欢:《北宋多边型墓类型分区与墓室装饰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第80页。

62谢璇:《“十二生肖”人身兽首俑的雕塑形式研究》,第3页。

63李彦颉、张玲:《大同地区辽代墓葬壁画中天象图新探》,《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64张慧中:《大同地区辽代壁画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5年,第27页。

65王元林:《东亚地区墓葬壁画十二辰图像的起源与流变》,《考古学报》2013年第3期。

营山蛮子洞探秘——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蛮子洞,蛮子洞在我印象中很神秘,我对蛮子洞一直充满好奇感。哪些地方有蛮子洞?蛮子洞里面有些什么?会不会像武侠小说写的有宝藏或者武功秘籍?

蛮子洞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板楯【dùn同盾】蛮(賨【cóng】人)的居住场所;二是考古学家说是古代的板楯蛮(賨人)、僚人的崖藏墓;三是古代人躲避蛮子、土匪、战乱的避难场所。据我多年的走访调查了解,解放前蛮子洞曾经有人在蛮子洞居住生活,蛮子洞曾经被附近的人们用来躲避土匪、战乱。

有人说賨【cóng】人就是僚人,其实賨人与僚人各是一个族群。僚人古称獠、乌浒【hǔ】,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现在壮族、布依族、傣族、水族、京族等与古獠人有关,统称为僚人。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梁朝李膺的《益州记》记载:“李雄时尝遣李特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旁郡户三个以上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土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在东晋以前,僚人居住在象山以北,巴蜀以南的广大区域,以贵州牂牁(【zāng kē 】古国名,位于今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旧州镇)为中心涉及云南、广西、四川周边诸省的地区。为抗司马氏的东晋政权,从公元338年(东晋咸康年间)开始,成汉政权李寿引云、贵、鄂、湘一带的生活的十多万户僚人迁入四川,几乎遍布整个四川盆地,岷江、沱江中下游尤为密集,乐山一带完全成了僚人的天下。民国《乐山县志》记载:“于是吾邑为僚据,至隋开皇末荒废盖二百余年。”北周恢复了汉政权的统治,但僚人依然在乐山生存,并保持其民族传统风俗信仰。 賨人是我国古代西南、华南地区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賨人属于古羌族的一支,在古代又属于巴族,土家族便是賨人东迁后形成的民族。賨人善射老虎,骁勇善战、勇猛强悍,锐气喜舞,冲锋陷阵,屡屡令敌军胆寒,也因战功卓著,获得了少缴赋税的优待。于是,人们便以古巴蜀地区这种赋税的名称“賨”,来称呼这个骁勇善战的族群。在历史文献中记载,賨人使用的武器叫“板楯”,板楯是一种比一般弓箭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弓弩,賨人因此被人称作“板楯蛮”。賨人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但僚人是东晋时期大规模移民到四川来的,而现在的四川人大多数是“湖广填四川”来的人们之后裔,四川土著人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锐减,或者因通婚等原因融入其他民族和后来的新移民之中了,这也许是现在没有賨人、僚人的原因之一。

我听好友廖博士说,他老家法堂有蛮子洞,他小时候去蛮子洞玩耍过,很多年没有去过了,对蛮子洞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2020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廖博士一起驱车来到营山县新店镇文高村3社(原营山县法堂乡文笔村3社,也就是8大队3队,法堂乡曾经也叫仁和乡,现在文笔村和高观村合并后叫文高村)。 我们请教了当地的老人,我们开车经过的这座小桥叫王家桥,桥的附近有个王家大院子,王家桥边附近的小山叫廖家坟,廖家坟的半山腰有蛮子洞,廖家坟旁边的小山叫香炉山(音)。我们跨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过杂草丛生的小路,看到杂草灌木丛中全是坟墓,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沿山间人迹罕至、灌木丛生的羊肠小道攀登而上,远远地隐约看到岩壁上有一些洞穴。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蛮子洞建悬崖峭壁的巨石上。蛮子洞的洞口大多数呈长方形,离地较高,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预防敌人、土匪来袭,也可以防猛兽袭击。蛮子洞的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蛮子洞依山傍水而建可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洞口隐藏在灌木杂草丛中,不易被发觉。蛮子洞的位置真乃风水宝地!这里有12个蛮子洞,我从左到右把蛮子洞称为1号洞到12号洞,其中3号洞、4号洞的洞口可以进去,其它洞基本被石头和泥土封堵了,11号和12号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无法接近。进入4号洞,看到洞壁有一层黑烟灰,明显看得出烟熏火燎的痕迹,这里可能是板楯蛮的厨房。洞内最高处有2米左右,洞内宽2.6米到3.2米左右,成年人无需弯腰可以在洞内自由活动。3号洞、4号洞之间有小洞相连,3号洞却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3号洞、4号洞均有瞭望口,两个洞内都有疑似睡觉的石床,石床上十分光滑,可能是板楯蛮长年累月在上面生活而磨光的。从洞壁凿痕的纹路来看,开凿洞穴是用铁制工具,铁制工具大规模普及使用最早是西汉时期。蛮子洞开凿时间大约在西汉时期,盛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距今2000多年。

我们离开廖家坟时,在王家桥遇到一位老人,据老人讲,在小河对岸还有蛮子洞,我们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上山,在悬崖峭壁的巨石下看到了一个完全被现代水泥和石头封堵的蛮子洞,洞上有雕琢的图案或者文字的痕迹,可惜不知被什么人凿去了。洞门左边有一个十分光滑的小洞,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由于这里山势更为陡峭,同样这里灌木杂草丛生,坟墓众多,我们只找到这一个蛮子洞。此次调研共发现蛮子洞13处。

回到县城后,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1980年到1982年,在渠县大义乡罗尔顶村、共和乡清河村(今属报恩乡)出土石斧、石锛、骨针、陶网坠、陶纺轮;渠县土溪上游村收集到一件贝壳形的青石砍砸器,这些属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早在2万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嘉陵江流域、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至5千年前,就有原始村落。古代賨【cóng】人居住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和长江北岸,而渠江流域是賨人主要聚居地,賨人在这一区域生活超过3000余年。 据《舆地纪胜》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人身材比较矮小,但强壮有力,骁勇善战,而且习惯山地生活。他们保持着氏族社会的特征,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在石崖上凿穴而群居也反映了这一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纣的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bēn】(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

“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商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战国时期,賨国在渠江东岸土溪建立都城,距渠县县城26公里,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包括现在的土溪城坝、土溪镇洪溪村和天府村的部分。公元前289年,楚王派兵入流江(渠县)“打宗围巢,执宗子以归”,剿灭了当时的賨国,经历了232年的賨国灭亡。公元前314年,秦朝设置巴郡(治地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巴郡下辖宕(宕dàng多音字,做地名时读tàn)渠县。宕渠城遗址又名“古賨国国都遗址”,位于渠江东岸渠县土溪乡城坝村。宕渠县辖区包括今天的营山县、渠县、达川区(达县)、巴中、大竹、邻水、广安、城口(今隶属重庆市)等地区。 賨【cóng】人在灭秦兴汉的战争中战功卓著。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賨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当汉中一带因遭受自然灾害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食,稳定了后方。刘邦还在賨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汉城,得汉城位于今巴中市通江县永安乡。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兵士和粮草经得汉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楯,高唱战歌,跳起慷慨激昂的巴瀹[yuè]舞,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先派樊哙【fán kuài】、周勃率兵佯修已被烧毁的褒斜栈道(在今眉县斜峪关到勉县褒城一段),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韩信命令巴族賨人首领范目悄悄地率领一支7000余人的精锐部队沿连云栈道(在陕西汉中地区,自凤县东北草凉驿南至开山驿),从陈仓道攻克散关(今宝鸡市郊),进入关中,刘邦乘势而定三秦,重新在关中站稳脚跟,为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天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刘邦先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后又改封为慈凫【fú】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賨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级的度沔【miǎn】县侯,让賨人荣归故里。刘邦封以三侯来挽留他,但他仍然坚持回故里的要求,从此人们把范目叫范三侯。汉高祖刘邦仿照先秦的办法,对罗、朴【piáo】、昝【zǎn】、鄂【è】、庹【tuǒ】、夕、龚等七大主姓的賨民免除租税徭役,其余广大賨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并且保留賨人这一民族和部落组织,封其大小酋长为王、侯、邑君。賨民族由此声誉大振,令人称羡。 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今甘肃东部)汉、氐各民族的农民十余万人流亡入蜀。西晋政府强令他们还乡,并掠夺其财物,流民奋起反抗,推营山籍巴氐族賨人李特为首领,李特在四川绵竹率流民起义,占广汉、围益州(成都),屡败晋军。公元303年晋军乘机偷袭,李特战死。李特的儿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公元304年攻占益州自称成都王,公元306年李雄在益州称帝,定国号为大成,还追封李特为景皇帝,庙号为始祖。后来李寿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李雄及其继承者的政权为“成汉”。成汉最强盛时期占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一带。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9年)是十六国之一,公元347年,东晋桓温【huán wēn】率兵攻打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成汉国仅仅存在了45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并不引人注目。

据《营山县志·李特篇》记载:营山古为宕渠属地,境内有太蓬山。李特“幼读书太蓬山”。营山县太蓬山至今还保留着成汉政权景皇帝李特在太蓬山读书生活的遗迹——透明岩、天子读书台等。李特作为从营山走出来的历史名人,特别是其刻苦攻读的地方——天子读书台,为我们流传下了一个勤学励志

光阴荏苒【rěn rǎn】,岁月如梭,随着成汉政权的覆灭,从南北朝后,賨人和僚人逐渐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蛮子洞也静静地隐藏在营山的深山老林之中,这段历史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作者:我and你

太全了!南昌36个最适合一日游的景点,够你任性玩一年!先收藏!

没时间、没钱都不是问题

南昌就有超多免费、好玩的景点

小编收集了其中36个覆盖全市各个区

一起来看

秋水广场

晴天的夜晚,在秋水广场欣赏“亚洲醉美音乐喷泉”是一件浪漫又惬意的事。如今音乐喷泉重新开放,赣江、喷泉、灯光秀,一幕幕景色触手可及,看完只觉得忍不住爱上这里。穿过喷泉,可以继续往江边散步,迎着江风,踏着沙砾,一天的疲惫都被吹走了。

▲参观时间:喷泉开放时间:20::00—20:25,20:50—21:15(4到11月)11到4月提前半小时开放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209,228,229到市政府站下车即到。

太平心街

到了南昌,一定要逛一次太平心街,小桥流水,古树老店,清幽的环境和宁静的咖啡馆,仿佛一处世外桃源。古旧宏伟的墙体,随风飘扬的樟子树,依山傍水,何不背上相机,寻找一处美景,悠悠的漫步一整个下午,享受一段惬意的慢时光。

图:微博@公益杨采玹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

朱德旧居

这里曾是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的住所,他曾在这里指挥中国工农武装革命,打响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如今依然静静地躺在这里。

(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手枪)

▲参观时间:09:00到17:00

▲门票:免费(需携带有效证件)

▲交通:建议自驾

绿地303观光厅

阅城市高度,品历史厚度。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幕墙,厅内采用全景落地玻璃,让你在303米的高度,360度无死角俯瞰一江两岸的美景。此外,这里还有电影,智能机器人等娱乐项目,在流光溢彩的浪漫中也能体验科学的魅力。

▲参观时间:11:00到22:00

▲门票:80/人

▲交通:乘坐708路公交到世贸中心站下车然后步行10分钟即可。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图:微博@风光汪-FCY

这里被称为“亚洲第一门”,半圆形的校门与辽阔秀丽的前湖、大门边的龙腾湖彼此呼应,仿若万顷碧波中一叶扬着白帆的红船,就连图书馆也是由范曾亲笔题字。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222、512、708路在前湖校区站下车即可

赣江市民公园

赣江市民公园蜿蜒于红谷滩新区滨江沿岸,沿江的步行道边分布着许多毛主席的诗词雕刻。遇上好天气,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晨时的日出和傍晚的日落,晚上也会有许多市民在这里散步、慢跑、吹萨克斯,是一个纳凉健身的好去处。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一号线

南昌之星

从秋水广场漫步十几分钟,就能看到象征着爱情的摩天轮啦~ 随着摩天轮开始转动,南昌的夜景尽收眼底,看着地上逐渐变小的车辆,行人,赣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仿佛就要直接上升到月球。

▲参观时间:摩天轮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 18::00到21:00,周末08:00到21:00

▲门票:摩天轮门票为50元/人,儿童半价

▲交通:乘坐17,233,504,506到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下车

月亮湾山体公园

图:网友@豆小蔻啊

在南昌湾里梅岭景区,她如月亮湾湾,草木青青,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多是弯道小径、草木、野花、新芽,完全是一副春天的景色,一股生命的气息。

往里走,可以看到小小的山坡、成群的矮木、美丽的绿道、湍流的瀑布,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随意游戏、聊天,享受大自然生命的气息。

图:今日头条摄影师@小鱼游天下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市区搭乘217路、169路、146路、170路、522路公交至湾里,到湾里交警停车场换乘540路至官溪村下车,步行365米到达。

玲岗湿地公园

图:南昌新闻网拍摄

南昌新建的一处公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75!充分利用了现有水库打造出了环形水系廊道,站在栈桥上我们可以轻松的收获一片葱油和流水,也可以在沙滩边光着脚丫,卷起裤管漫步在柔软的沙砾上。

图:cerkang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新建区宁远大街玲岗湿地公园)

铜源峡

这里的水碓群是当地独一无二的景致,还有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用来制作檀香的水碓房。走过水碓房,那咚咚的声音震得地面都会抖动,而在暮色时分,那扬起的香尘,象一阵轻烟久久不散,又平添几分诗情画意。丰富的瀑布和溪水,在这里野营扎寨,可以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绝美意境。

▲参观时间:08:00到17:30

▲门票:40/人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湾里区萧峰大道)

赣东大提风光带

南昌斥资近6个亿打造的一条观光带,也是南昌打造“一江两岸,双核拥江”的核心景观工程之一。初春的时候,这里樱花盛开,生机怏然,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春色满园使人留恋其中,让游客享受春天的气息。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818、241路车在云飞路西口下

怪石岭

(怪石岭长城)

国家4A级景区,由各种各样的奇异怪石组成。远离城区的喧嚣,私藏极佳的生态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春能赏景,夏能避暑。是南昌最值得体验的近郊之一。

▲参观时间:8:00到18:00

▲门票:50/人

▲交通:建议自驾

海昏侯墓园

这是南昌近年来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是江西最亮眼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它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能见到的,在古代陵墓考古中最大的发现。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

江西省博物馆

熟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江西省博物馆便是如此,由于海昏侯墓葬的发掘,一系列展品都被搬上江西省博物馆的展台;2000多年前的青铜火锅,雁鱼灯,成堆的马蹄金和数不清的玉器,诉说着南昌过去的辉煌。

▲参观时间:9:00到17:00

▲门票:免费(需携带有效证件)

▲交通:地铁一号线至滕王阁站下车然后步行几分钟即到

渔舟湾湿地公园

彤云俱净,水天共色。这里是一处天然的旅游景点,徜徉在渔舟湾湿地公园可以发现到处水草茫茫、林木葱葱,随意走到一处亭子还会看到茂密的茅蒿,盛开的野花和碧绿的芦苇。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

滕王阁

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流芳后世。

在南昌有句老话“不游滕王阁,等于白来南昌走一趟”。在这里你可以登高望远,目视着赣江奔流,体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气势。

▲参观时间:07:30到18:00

▲门票:50/人

▲交通:地铁一号线直达

厚田沙漠

它是江南第一沙漠,距市内有28公里。由赣江和锦江交汇所形成的月亮岛,水天一色,百舸争流。这里有城市中看不到的骆驼,马,和驴子,可以“骑行”,也可以滑沙,带上食材也可以自助烧烤,玩一场真人CS,想体验沙漠风情的朋友可不能错过了。

▲参观时间:08:30到17:00(下雨天不开放)

▲门票:30元/人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新建县厚田乡南部)

水上公路—永吴公路(九江永修)

世界闻名的水上公路,每次路过都能看到在水上漫步的行人,湖光山色,水天相接,像极了宫崎骏漫画“千与千寻”里的水上公路。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自驾

绳金塔

一进绳金塔,磅礴的大气感扑面而来,大殿庄严的雕刻让人不禁敛容屏气,殿外神圣的灯光下照耀着台阶上一条条欲要腾飞的龙。塔外是仿古美食一条街,有着中国各地特色的小吃,每年的国庆这里都会举办庙会,人山人海、热闹万分。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可乘坐18、221、233、310等公交到绳金塔站下车即可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当年革命时期的武器和生活用品,在与革命先烈们的对比下显得温和细腻,质朴无比。来到革命先烈的雕塑前,轻抚手臂,原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庆幸。

▲参观时间:9:00到17: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需携带有效证件)

▲交通:乘坐2、5、25、33、229、232、305公交瓦子角站下车

樟树林

这里是由之前化纤厂改造而成的,浓郁的复古怀旧风,保留了一些原址的同时又有一点历史的留影。这里也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随处可见的小黄人,各式各样的美食店,清新雅致的咖啡馆,每一幕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里随意找一个小书屋,再汲取知识的同时享受着惬意的生活,很是美好。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08、125、237、303、8路公交在佘山路口下车即可。

滨江月季园

这里与渔舟湾湿地公园相连,花廊贯穿整个园区,是南昌滨江色彩缤纷艳丽的灯光长廊。栽植的月季品种有200多种,花开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这里还可以野营踏青,偶尔还会有新人拍摄婚纱照,似神仙眷侣。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51路公交省公安厅下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

有着南昌“绿肺”之称的梅岭是休闲的好地方,夏天也可以来这里避暑。合着柔美的轻音乐,一揽眼前辽阔的美景,可以让人瞬间放空身心。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找个靠水的小沙滩,支一个烧烤架,美食美景一网打尽(垃圾请记得随身带走)。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40/人

▲交通:可在市区乘坐直达该景区的旅游大巴

滑翔伞基地

图:微博@江西梦想家飞行俱乐部

滑翔伞基地,位于狮子峰下面。在这里,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结婚人士和滑翔伞爱好人士聚集在此,或拍摄或飞翔。你可以在这里体验一次真正的上天飞翔的感觉,去俯瞰这秀美的山河,这壮观的美景。

▲参观时间:9:00到16:00

▲交通:建议自驾

八一广场

这里是南昌的心脏,也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在这里伫立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每到晚上都会播放主旋律音乐,同时伴随着喷泉,就连1945立方米的水容量也标志着1945年长治的解放。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一号线直达

万达海洋乐园

万达茂,一座通体由青花瓷元素打造的乐园。伫立在万达茂的大门前,那传世的青花瓷雕刻,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在这座震撼了华夏大地的青花瓷内,还藏着一座内陆顶级的海洋馆,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可以潜入水中与它们共舞。

图:中国幕墙网

▲参观时间:海洋乐园参观时间为10:00到19:00,16:00停止入场

▲门票:140元/人,1.1米以下儿童免票

▲交通:地铁二号线直达

青山湖风景区

青山湖是南昌市最大的内湖,这里有着很适合拍照的风景,煽翅而飞的蜻蜓,遍地的绿化带和活力四射的健身爱好者。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也能看到一座温暖的城。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乘坐3、4、16路公交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站下车即可

省林科院

图:微博@明天17在路上

这里的樱花相比武汉大学校园也毫不逊色,虽然算不上景区,而樱花也不是为了吸引游客而栽,但却很适合清明踏青的时候前去。

林科院的茶花园品种繁多,花园宽敞,还有种有竹园和樟树林,都是已经有了很多年数龄的古树。顺便提一句,就连很多南昌本地人都不知道这里哟~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

699文化创意园

曾经由厂房改造而成的699文化创意园,是新潮先锋文化的文艺地标 。浪漫中带着工业,复古中带着现代,文艺中带着清新,像极了莫尔写的乌托邦。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一号线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

古朴而不失文艺,淡雅亦不减含蓄,这里的两片桂花林已经绽放,是一个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生态美景的宝地。八大山人作为一名擅长水墨花鸟写意的画圣,这里收藏着他的许多画作,很适合学习艺术的朋友来这里寻找灵感。

▲参观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20元/人

▲交通:乘坐201路短班公交到昌南停车场下车步行几分钟即可

九龙湖湿地公园

九龙湖湿地公园的负氧离子比城中心高出数倍,蓝天白云下的湿地公园美的就像漫画中的场景。4月份是九龙湖紫藤花开放的季节,爱花的朋友们一定要来打卡。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二号线

瑶湖

瑶湖与艾溪湖连成一线。秋色之时,数以万计的珍奇候鸟遨游湖面,一片莺歌燕舞的景象,美不胜收。南昌的“马尔代夫”,每当周末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很多人来这里钓鱼,骑行,晚上的时候也会有人在这边野营。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一号线瑶湖西站

南矶山自然保护区

一方不可多得的自然馈赠,南昌的一片净土。面积比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还要大。这里的湖滩草洲是白鹤的王国,候鸟的乐园。每年春暖花开时,都有数以十万计的鸟类成群结队迁徙到这里,还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鸟、鱼、虾、贝、野藜蒿、野荸荠。来到这里就彷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

天香园

天香园地处青山湖南大道,原名西湖园艺场,是江西省内规模最大的赣派盆景基地,被称为”盆景之国”。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鸟禽,高峰时有32个品种,5万多羽,又称为”鸟类的天堂”。

园内还有多种仿古建筑,树木掩映、花香满园,真的是南昌的“市”外桃源。

▲参观时间:8:00到17:30(灯光节时间为18:30到23:00)

▲门票:50元/人

▲交通:乘坐535、31路公交到天香园站(西门)下车即可

圣母无缘罪圣堂(天主堂)

可能你忙于上班,忙于在城市中打拼,忙于在爱情的路上寻觅,也忙于祈求平安,幸福的生活。那么不妨在某个圣日,将自己的大脑暂时架空,调整思绪,用心在教堂聆听经文所传达的福音,为你洗却浮尘。

图:微博@南轩墨兮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罗家塘82号)

大象湖湿地公园

象湖素来都有南昌的“绿肺”之称,大象湖湿地公园更显此名。景区有5200多亩,水面积占了4000亩,数不清的水生植物,色叶植物,观花植物和放养的鱼,虾贝还有鸟,水禽。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色。

▲参观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建议自驾(南昌市青云谱区罗马壹号)

如果去旅游,拍照后记得用【微信相框】

“微信相框,可以实时传送照片到相框里。

当你旅游在外,可以给家人送一台微信相框。

用手机实时就可以传照片给家人!

这样,远方的家人也可以经常知道你过的怎么样!

对他们来说,只要你玩的开心,他们就很开心!

庙滩镇: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工作初见成效

“百日会战”活动开展以来,谷城县庙滩镇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加强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等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高的标准和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在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303、368省道庙滩段,随处可见正在修建和已经建设好的小花园、观景台等。张庄村位于正在建设的368省道周边,该村通过外出学习,把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在本村,通过建设网红桥、休闲文化广场、景点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为村里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庙滩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兵说:“我们学习回来后修建了各种景点,待368省道修好以后,随着车流人流的增加,可以提高我们张庄村的知名度。”

百日会战中,庙滩镇各村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各景点进行美化亮化。截止目前已完成人居环境整治434处,清理旱厕22处,门户节点打造11处,亮化工程19处,整治乱搭乱建488处,整治有碍观瞻房屋8处,治理散埋乱葬116座,路灯完成618盏,全镇总体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庙滩镇党委书记罗志明说:“庙滩借助这个大势,以‘四个不见’为目标,从节点美化、道路美化、庭院美化、产业美化为抓手,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目前我们小微节点打造、亮化工程、散埋乱葬、坟墓治理、乱搭乱建的拆除硬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我们把这项工作向纵深推进,沿路大循环村内小循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来源:襄阳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记者:陈洁

编辑:王雪勤 | 校对:赵蕾

责编:梁龙 | 审核:曾春满

寻安徽六安籍烈士樊青山亲人,他安葬在文林山革命陵园,静待亲人

2019年4月,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与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正式合作,帮助陵园内尚未联系上亲人的烈士,寻找家属。

“寻找烈士后人,挖掘烈士生平故事,就是在追忆我们红色的记忆,就是在保护我们红色的根。”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陈潮萍说,只有让人们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才能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强国富民作出新贡献。

目前,共有512名革命军人和286名烈士安葬在文林山革命陵园里,其中有不少是无名烈士。经过文林山及今日头条工作人员的整理核实,第一批将为12名尚未联系上亲属的文林山烈士寻找后人。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今日头条“寻找烈士后人”项目将按照地理位置优先技术,陆续把烈士信息弹窗到烈士的家乡去。

本次要为以下烈士寻找:樊青山(1915-1949.12),安徽金寨人,解放军101师303团政治处主任,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12月向福州进军途中,遭敌机空袭牺牲,年仅34岁。

烈士姓名:樊青山

烈士籍贯:安徽金寨(隶属于六安市)

烈士职务:解放军101师303团政治处主任

牺牲经过:1949年12月向福州进军途中,遭敌机空袭牺牲,年仅34岁。

群山之中,郁郁葱葱。

文林山革命陵园地处福州市西面的将军山脉,占地面积107亩。这座筹建于1979年,始建于1988年的陵园,其主体建筑群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长安堂(烈士馆)、纪念广场、文林墓园等组成,居高临下,依山而建,绿树环抱,可鸟瞰全市。

陵园大门口两侧的门垱,以榕城福州的特点“三山”形状建造,镶嵌着“丰功垂史册,浩气贯神洲”10个金色大字。从大门沿321级台阶而上,在文林山最高处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7.8米,碑体形如一双巨手伸向天际,表达用双手夺得革命伟大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

文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的正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的铭文镌刻着福州人民缅怀先烈的由衷深情:“八闽大地,世多英烈。丹心相照,浩气长存!辛亥革命以还,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无数志士忠心耿耿,为民捐躯。丰功伟绩,昭昭日月。爰择文林山之阳修陵树碑,今人瞻仰,策励来兹。”

纪念碑的西南面,有一座墓园依山而建,坐西北朝东南,土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面宽26米、纵深90米。墓园有三层墓埕:第一层为土质,广植花木;第二层,石块铺成;第三层,建有三座烈士墓,即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墓、福州革命烈士墓和革命军人墓。

里头安息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作出贡献的512名革命军人和286名烈士。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文林山革命陵园不仅成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单位,也是福建省和福州市两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在省会城市大规模公祭先烈、开展烈士纪念工作的重要场所。

陵园先后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1年确定为福州市首批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列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授予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文林山革命陵园被列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单位

由于烈士信息不全、年代相隔久远、陵园人力有限等原因,文林山革命陵园内,仍有不少烈士等待亲人祭拜。

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管理处党支部副书记陈潮萍希望,此次通过和今日头条合作,借助其技术和平台优势,能提高找到烈士后人的几率,不断完善烈士资料,挖掘烈士事迹,通过展览、宣传、讲解等各种方式弘扬红色文化,“这是一笔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今日头条公益寻人发起“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与福州市文林山革命陵园合作,共同寻找烈士亲人。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体接力寻找烈士后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日头条诚邀全国各地媒体一起参与到“寻找烈士后人媒体志愿服务团 ”中来。

如有烈士后人相关线索,欢迎联系头条寻人(邮箱:xunren@toutiao.com;电话:010-58341776、010-83434485),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核实和后续跟进。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