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主力是从哪里集结出发(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2023-01-15 01:49:49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中国红军主力是从哪里集结出发文章列表:
- 1、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 2、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 3、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 | 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 4、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红色足迹篇丨江西于都:以不渝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 5、不渝的初心 壮丽的答卷——革命老区江西70年发展巡礼
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新华社南昌6月15日电 题: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一部史诗,从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
一座大厦,从第一块基石就能推测屹立的高度。
一次远征,从第一步出发就能找到胜败的根源。
于都河畔,惊涛作证,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6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85年前,近9万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为什么,就虽死无憾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靠什么,能坚定从容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图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出发?
于都河畔,赣南红都,在红军长征出发之地,随便抓起一把泥,指缝里就会流出长征的故事、红军的传奇。
走近这块热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人们去追寻伟大远征出发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出发,为什么?
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的古祠堂里,放着两本族谱,一本是传统家谱,一本是满满登载了这个村几百名红军烈士名字的英烈谱。
岂止是于都,在瑞金,在兴国、赣县、宁都、信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南原中央苏区,许多村庄都有一本红军烈士谱。
而几乎所有的长征历史研究的著述都毫无例外地写道:近9万中央红军跨过于都河出发长征,能平安抵达陕北的不过寥寥数千人。
一场“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的远征,当年的红军,为何就虽死无憾地出发了呢?
答案,或许就写在装下了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脑机关的谢家祠堂里。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1931年11月,在闽赣交界的小城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启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伟大预演。
而这个红色新政权与国统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杆做主人!
“红军来了,肚子能吃饱。”这是谈起当年苏区的记忆时,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92岁的梁文河常说的话。在他的记忆里,红军来之前,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要给地主交八成,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苦。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不但不用给地主交租,生活困难也有红军帮忙解决。
“有了对比,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让百姓们坚信,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就能不受欺压、就有好日子过。”赣州市委党史办主任胡日旺说,“因此在苏区沦陷后,千万人争当红军跟着党走,就是大家认定了跟共产党走是对的,要继续斗争,把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夺取回来,并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红军出发长征后,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在山上打游击,在终被敌包围后,他用鲜血在衬衫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遗言,跳崖牺牲。
即便身处茫茫黑夜之中,也相信共产党能带领大家走向光明。
正是因为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并且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拥护,党领导的长征注定就是一次寻路之旅。它的最终胜利,是找到了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后的历史必然。然而,这种寻找,从来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答案,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要以永不言弃的奋斗者姿态前行。
再走长征路,源头探寻者络绎不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的介绍穿越时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一步步成为领导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脊梁。”
在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赣州市委党史办主任胡日旺向记者介绍长征故事(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出发,靠什么?
于都河畔,渡口依旧。
85年前的寒秋,红军将士集结完毕,分8个主要渡口出发。
前方是不可预知的险阻与恶战,或许心中有些许害怕与畏难,或许心中记挂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与年迈的父母。
当年的红军,到底靠什么就坚定从容地出发?
答案,或许在华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轮里。
在瑞金叶坪乡华屋,85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红军丈夫华钦材接到了集结出发的命令。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氏兄弟来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在革命胜利后再相见。然而,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信念,会让人豪气凌云,信仰,会让人将生死度外。
这是位于瑞金市的叶坪谢家祠堂(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无论历经多大险阻,也必须把发电机背到指定地点,这是使命!”就是这种信念,于都籍红军战士段九长、谢宝金等人硬是把当时党中央唯一的一个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肩背手扛一路长征抵达延安。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根本走不了一步!”长篇纪实文学《长征》的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长征本质上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长征胜利靠的是信仰。”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5年后,一部即将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八子》引发了关注,这部电影来源于苏区一个真实的故事: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刊登消息《勇敢坚决当红军》:“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全体报名加入红军。”这则消息采自瑞金沙洲坝下肖区杨家。农民杨荣显响应“扩红”号召,先后让8个儿子全部参加红军并送上前线。然而,这位父亲从此再也没能见到他的孩子们。
在当年的苏区,扩充队伍时,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需要支援时,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向红军捐献军需及生活物资;遇到困境时,人民群众想尽办法救护与掩护红军伤病员……
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的邱娣组织了20多名妇女,日夜赶制出1700多双草鞋。许多妇女因不停地揉麻绳,手心磨出了血泡。
“红军能够坚定从容地出发长征,还要靠群众的支持,依靠军民鱼水情。”瑞金市委党史办主任刘前华表示,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群众的踊跃参军和无私支援才让红军得以发展壮大,长征也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这是位于瑞金市的叶坪谢家祠堂内景(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出发,图什么?
依靠人民,一切又为了人民。
井,一口简陋却汩汩出水的“革命井”,在江西于都县段屋乡铜锣湾村里冬去春来85年。1934年10月,红军在短暂停留的几天里,给百姓打了这口井,解决了村里吃水难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铜锣湾村的“革命井”边,在瑞金沙洲坝著名的“红井”边,在赣南许许多多吃水不便的山村里,百姓们在一口口“红军井”边认识了红军,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那颗初心。
这,也就追寻到了85年前红军义无反顾地出发,“到底图什么”的本源。
“红军长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去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理想,为此他们无惧牺牲、义无反顾。”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
而再稍微往前推一点,答案,其实早就写在80多年前一份文件中——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布告》第一号指出:“他的基础,是建筑在苏区和非苏区几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兵士贫民群众的愿望和拥护之上的。”
这是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古祠堂里的红军烈士英烈谱(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实现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赣南红色政权最鲜明的底色。
“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80多年前,兴国县长冈乡农村妇女刘长秀的这句心里话,出现在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中。
刘长秀的丈夫当红军走了,大儿子也当红军走了,当家里粮不够吃时,乡苏维埃政府就从100多公里外的公略县买了大米来救济,乡苏维埃政府干部不仅关心群众的经济生活,而且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全乡办了4所列宁小学、9所夜校,还办了俱乐部。
从这里开始,执政为民的初心被写入苏区宪法大纲。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明确,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和教育相关的《列宁小学组织纲要》《扫盲识字条例》等法规有十余部。
这是于都县的长征渡口(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300多所小学,约800名教师……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20%以下。”当时的中央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近60%,而同期国统区不到20%。
磨难与牺牲,历史与现实都已经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军出发长征的方向。
回望85年前的那次出发,我们蓦然发现,长征已经注入到我们的基因里,85年的时光并未流逝,远征的人从未远去。它将一种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汇集成一个民族奋斗的史诗,它的力量,会穿透一切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迷茫,让我们无所畏惧地开始一次次新的远征,抵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彼岸。
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新华社南昌6月15日电题:出发,“初”发——来自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追寻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高皓亮、邬慧颖、刘羽佳 一部史诗,从第一行文字就能感受英雄的力量。 一座大厦,从第一块基石就能推测屹立的高度。 一次远征,从第一步出发就能找到胜败的根源。 于都河畔,惊涛作证,一座丰碑直刺苍穹。 85年前,近9万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为什么,就虽死无憾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靠什么,能坚定从容地出发? 那群远征的人,到底图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出发? 于都河畔,赣南红都,在红军长征出发之地,随便抓起一把泥,指缝里就会流出长征的故事、红军的传奇。 走近这块热土,走进这些故事,一种不朽的精神跨越时空指引着人们去追寻伟大远征出发的步伐,去感悟源自初心的澎湃…… (小标题)出发,为什么? 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的古祠堂里,放着两本族谱,一本是传统家谱,一本是满满登载了这个村几百名红军烈士名字的英烈谱。 岂止是于都,在瑞金,在兴国、赣县、宁都、信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南原中央苏区,许多村庄都有一本红军烈士谱。 而几乎所有的长征历史研究的著述都毫无例外地写道:近9万中央红军跨过于都河出发长征,能平安抵达陕北的不过寥寥数千人。 一场“平均每公里就有三四人倒下”的远征,当年的红军,为何就虽死无憾地出发了呢? 答案,或许就写在装下了整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脑机关的谢家祠堂里。 1931年11月,在闽赣交界的小城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年仅“10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启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伟大预演。 而这个红色新政权与国统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人民挺直了腰杆做主人! “红军来了,肚子能吃饱。”这是谈起当年苏区的记忆时,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92岁的梁文河常说的话。在他的记忆里,红军来之前,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要给地主交八成,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苦。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不但不用给地主交租,生活困难也有红军帮忙解决。 “有了对比,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让百姓们坚信,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就能不受欺压、就有好日子过。”赣州市委党史办主任胡日旺说,“因此在苏区沦陷后,千万人争当红军跟着党走,就是大家认定了跟共产党走是对的,要继续斗争,把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再夺取回来,并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红军出发长征后,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的江善忠在山上打游击,在终被敌包围后,他用鲜血在衬衫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遗言,跳崖牺牲。 即便身处茫茫黑夜之中,也相信共产党能带领大家走向光明。 正是因为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并且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拥护,党领导的长征注定就是一次寻路之旅。它的最终胜利,是找到了正确道路和正确理论后的历史必然。然而,这种寻找,从来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答案,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要以永不言弃的奋斗者姿态前行。 再走长征路,源头探寻者络绎不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的介绍穿越时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一步步成为领导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脊梁。” (小标题)出发,靠什么? 于都河畔,渡口依旧。 85年前的寒秋,红军将士集结完毕,分8个主要渡口出发。 前方是不可预知的险阻与恶战,或许心中有些许害怕与畏难,或许心中记挂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儿与年迈的父母。 当年的红军,到底靠什么就坚定从容地出发? 答案,或许在华屋自然村的17棵青松的年轮里。 在瑞金叶坪乡华屋,85年前的一个夜晚,妻子即将临产,26岁的红军丈夫华钦材接到了集结出发的命令。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氏兄弟来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在革命胜利后再相见。然而,17位华氏子弟都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信念,会让人豪气凌云,信仰,会让人将生死度外。 “无论历经多大险阻,也必须把发电机背到指定地点,这是使命!”就是这种信念,于都籍红军战士段九长、谢宝金等人硬是把当时党中央唯一的一个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肩背手扛一路长征抵达延安。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根本走不了一步!”长篇纪实文学《长征》的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长征本质上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长征胜利靠的是信仰。”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5年后,一部即将上映的战争题材影片《八子》引发了关注,这部电影来源于苏区一个真实的故事: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刊登消息《勇敢坚决当红军》:“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全体报名加入红军。”这则消息采自瑞金沙洲坝下肖区杨家。农民杨荣显响应“扩红”号召,先后让8个儿子全部参加红军并送上前线。然而,这位父亲从此再也没能见到他的孩子们。 在当年的苏区,扩充队伍时,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需要支援时,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向红军捐献军需及生活物资;遇到困境时,人民群众想尽办法救护与掩护红军伤病员…… 在红军长征出发前,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的邱娣组织了20多名妇女,日夜赶制出1700多双草鞋。许多妇女因不停地揉麻绳,手心磨出了血泡。 “红军能够坚定从容地出发长征,还要靠群众的支持,依靠军民鱼水情。”瑞金市委党史办主任刘前华表示,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群众的踊跃参军和无私支援才让红军得以发展壮大,长征也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小标题)出发,图什么? 依靠人民,一切又为了人民。 井,一口简陋却汩汩出水的“革命井”,在江西于都县段屋乡铜锣湾村里冬去春来85年。1934年10月,红军在短暂停留的几天里,给百姓打了这口井,解决了村里吃水难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铜锣湾村的“革命井”边,在瑞金沙洲坝著名的“红井”边,在赣南许许多多吃水不便的山村里,百姓们在一口口“红军井”边认识了红军,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那颗初心。 这,也就追寻到了85年前红军义无反顾地出发,“到底图什么”的本源。 “红军长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去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理想,为此他们无惧牺牲、义无反顾。”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说。 而再稍微往前推一点,答案,其实早就写在80多年前一份文件中——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布告》第一号指出:“他的基础,是建筑在苏区和非苏区几万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工农兵士贫民群众的愿望和拥护之上的。” 实现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赣南红色政权最鲜明的底色。 “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80多年前,兴国县长冈乡农村妇女刘长秀的这句心里话,出现在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中。 刘长秀的丈夫当红军走了,大儿子也当红军走了,当家里粮不够吃时,乡苏维埃政府就从100多公里外的公略县买了大米来救济,乡苏维埃政府干部不仅关心群众的经济生活,而且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全乡办了4所列宁小学、9所夜校,还办了俱乐部。 从这里开始,执政为民的初心被写入苏区宪法大纲。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明确,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和教育相关的《列宁小学组织纲要》《扫盲识字条例》等法规有十余部。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300多所小学,约800名教师……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20%以下。”当时的中央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近60%,而同期国统区不到20%。 磨难与牺牲,历史与现实都已经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军出发长征的方向。 回望85年前的那次出发,我们蓦然发现,长征已经注入到我们的基因里,85年的时光并未流逝,远征的人从未远去。它将一种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汇集成一个民族奋斗的史诗,它的力量,会穿透一切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迷茫,让我们无所畏惧地开始一次次新的远征,抵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彼岸。(完)
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 | 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征和长征精神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贵州考察时表示,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位于江西赣州的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发源地。80多年过去了,于都依然流传着红军的故事,回荡着红军的歌曲,红色基因、长征精神在这里被一代代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准备实施战略转移。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据史料记载,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相对周边县稻米充足,同时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红军以足够的补充。因此,红军的最终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截至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陆续抵达了于都县城,开始渡河。
8.6万红军星夜渡河
于都人民捐门板捐寿材架设浮桥
据红军回忆录记载,10月的于都河处于枯水期,河宽600多米,平均水深为1米~3米,当时河面上没有桥,大部队要过河必须架设浮桥,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就是从这个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此地也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口”。(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将家中的门板、木料、马灯、绳索等都捐献出来,同时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当时有一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将家中所有的木材捐献完后,又亲自将自己的寿材板拿出来架桥。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为了不被国民党军队发现,红军战士每天下午5:30开始搭建浮桥,利用晚上通宵渡河,次日早晨6:30之前再把浮桥拆掉隐藏起来。据记载,当时有位叫李声仁的渔民和其父兄等人,摇着十几条渔船,连续三天晚上运送红军过河。
短短4天时间,在34万于都人民的支援和配合下,8.6万余人悄无声息地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而国民党军队对此却毫无察觉,直到10月22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敌人才明白红军已经向西南方向突围而去。
红军渡河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占领了于都,并开始疯狂地搜捕李声仁等运送红军过河的船工。为了躲避抓捕,船工们只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为主题。(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于都人民为红军贡献的不仅仅是物力,更多的是人力。据了解,从1928年开始到长征前夕,先后有6.8万多名于都人参加了红军,当时于都县的人口才30多万,这意味着每5个于都人中就有1个人参加了红军。
于都“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的外公也是一名红军,但他只见过外公的照片,对外公的了解也仅来自舅舅讲的故事中。袁尚贵说,外公参军后只回过一次家,却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外婆连忙把仅有的鸡蛋塞给了外公,他就匆匆上路了,从此再也没能回家。“小时候,我不太能理解外公为什么急到连好不容易团聚的晚饭也没有吃,现在明白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舍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不舍,身为红军后代,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一双“走”过长征路的草鞋
述说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为了国家,无数红军战士离开了自己的家人,义无反顾地走上长征之路,毫不退缩,一路向前。这条路是红军最艰难的道路,同样也是红军亲人最艰难的路,他们用爱和期待、坚守和付出共同夯实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道路。
在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一双特别的草鞋,绑在鞋尖上的红心绣球已经褪了颜色,精心编制的鞋底、鞋面都有了磨损,可它却承载了一个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编织这双草鞋的姑娘叫春秀,捐赠这双草鞋的红军战士叫谢志坚。于都河畔转移的那一刻,是他们生命中最后相视的几分钟。转身的那一刻,陪伴谢志坚的是一双草鞋和铭记一生的爱,陪伴春秀的是漫漫的等待和藏在心底的爱。
长征途中,谢志坚一直贴身带着这双草鞋,却只穿了两次。一次是在红军巧渡金沙江时,这次渡江让他想起于都河边乡亲们十送红军的场景,人群中似乎有春秀的身影。另外一次是在强渡大渡河时,当时危机重重,他想着如果牺牲了,就让这双鞋陪着他一起。
带着这双鞋,谢志坚走过枪林弹雨,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来因为生了一场重病,他留在千里之外的甘肃养病,没有跟着大部队回到家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这双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见到的却只有一座墓碑。原来,在红军出发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了。在春秀的墓前,谢志坚掏出那双珍藏的草鞋,老泪纵横。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来源:央视新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长张德美得知此事,便上门恳请谢志坚将这双鞋捐赠给纪念馆。最终,谢志坚在草鞋上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依依不舍地捐给了纪念馆。此后,谢志坚就成了纪念馆的常客,即便在年迈重病的日子里,他还让儿孙搀扶着来到纪念馆看看那双鞋。
红军后人唱响长征歌曲
“这也是我的‘新长征’”
在于都,像这样的与红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在被当地人不断传颂。在于都,走在大街小巷,与长征有关的红色元素也到处可见,遍布道路、桥梁、广场、公园……
“大家都认为,作为长征出发地是于都的一种光荣,这也是于都人发自内心的一种传承。”袁尚贵说,当年于都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入伍,于都人与红军有着深深的牵绊,所以想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长征。
2010年11月,袁尚贵参与发起成立了于都“长征源”合唱团,并担任首任团长。志愿参加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当地的红军后代,唱的也都是红军的歌、长征的歌。
“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告诉更多的年轻人,红色基因就在身边,长征精神无处不在。”袁尚贵说,除了在于都当地,合唱团还会去红军长征经过的各个地方进行义务演出,合唱团不仅仅是在唱歌,也是在传播长征精神,要用歌声作为桥梁和纽带,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了解长征。
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袁尚贵作为红军后代和红军烈士家属代表之一,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袁尚贵向总书记报告说,合唱团的目标是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完成《长征组歌》义务演出500场以上。
袁尚贵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3月7日,合唱团已经演出了469场,“有了信念,500场演出一定会高质量完成的。”
与此同时,作为当地“长征源宣讲团”的一名成员,袁尚贵还有一个新目标,就是在党的一百周年生日前自己要努力完成100场长征文化主题宣讲,“从2019年5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宣讲了87场,我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我的‘新长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表示,在漫漫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跨越了近百条江河,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勇气和毅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次较量,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英勇奋战。国民党调集上百万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企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没有被吓倒,他们坚持革命理想信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迂回,斩关夺隘,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鏖战独树镇、伏击袁家沟口、激战嘉陵江、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抢渡普渡河,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0余个省,进行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不怕流血牺牲,奋力夺取长征的胜利。长征路上,一批批战士倒下了,后面的红军战士又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是什么力量在激励、推动他们?是理想与信念的神奇力量在激励他们奋斗、前进,他们凭着永远跟共产党走、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英勇奋战,直至迎来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是无数红军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征服和战胜无数自然险阻,经受了饥寒伤病的种种磨难。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经过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的红军指战员疲惫不堪、缺衣少粮,但他们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征服了各种艰难险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努力学习党的革命理论,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谢绮珊
温馨提醒:
3月下旬,广州日报将在广州市区融媒体平台新花城客户端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学习排位赛”有奖答题活动,今日习题也会收进题库中。
各位学习达人,看完报道别忘了做做题目温故而知新喔!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张毓、汤新颖、王晨阳 、徐梅花
设计统筹:王晨阳
海报设计:谭惠兰
视频来源:采访者提供,部分素材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强国
视频剪辑:刘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庆辉(署名除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玮琳 胡群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红色足迹篇丨江西于都:以不渝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哟红军哥哥……”6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口,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正在演唱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歌声灵动悦耳,引得周围游客竞相跟唱。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口,长征源合唱团的成员正在进行合唱(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途。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察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习近平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对于当年的情形,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仍记忆犹新。当时,她在现场为总书记讲解。“从总书记一言一行中,我们感受到他深厚的红色情怀。多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新长征,感恩奋进再出发。”钟敏告诉记者,去年即便受到疫情影响,纪念馆的游客接待量仍突破35万人次。疫情期间,纪念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游客“云参观”,并打造了“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一系列短视频。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正在给参观的游客介绍长征的历史(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于都,是一片满怀昂扬斗志的热土。苏区时期,这座有着30多万人的县城,先后有6.8万人参加长征。铭记历史,是为了继续前行。如今,新变化、新气象在红土地上不断涌现,于都正以不渝初心走好新长征路。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中心位置的一座雕塑上,上面一句话特别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以前的潭头村基础设施薄弱,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大多数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通过快速发展,2017年,潭头村实现整村脱贫。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这是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航拍一景(4月7日 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说。2019年7月,潭头村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们纷纷加入,一同发展“富硒食堂”、民宿与红色研学旅游项目。目前,潭头村已有149户村民入股发展“富硒食堂”,17户村民办起了民宿。
2019年,村民孙观发将家中原本空着的4间房重新装修,按照同时能容纳9人住宿的规模,置办了床、空调、热水器等,办起了民宿。今年春节期间,潭头村日游客量达上万人次,最高峰达4万人,孙观发家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正在自家的民宿内打扫卫生(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记者见到73岁的孙观发时,他正为到来的游客倒上热茶,热情地描述着潭头村近年来的大变化。空闲时,孙观发向记者细数起去年可观的收入,他说:“入股分红、民宿收入、儿子外出务工……一共算下来有22万多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
在孙观发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越奋斗,越幸福,生活越来越好”。(记者邬慧颖)
不渝的初心 壮丽的答卷——革命老区江西70年发展巡礼
新华社南昌7月21日电 题:不渝的初心 壮丽的答卷——革命老区江西70年发展巡礼
编者按:
70载,沧海桑田巨变。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集中播发我社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不渝的初心 壮丽的答卷——革命老区江西70年发展巡礼》。
这是一片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土地。星星之火从井冈燎原,共和国的伟大预演在瑞金启幕,二万五千里长征自于都出发,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这是一片创造新中国发展奇迹的红土地。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在这里诞生,起飞、升腾、驶向光辉的未来。
这是一片奋力书写新时代答卷的红土地。国之重器C919大飞机的部分机身来自“江西造”;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硅衬底蓝光LED技术出自“江西研”;发展增速连续4年跃居全国第一方阵。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要求,新长征路上再出发、奔跑,奋力书写不负新时代的满意答卷。
来自初心:小康路上同步跑
柏油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相互映衬,清池塘、景观亭点缀其间,田间老表朴素而满足的笑容最动人……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派秀美宜居的七月乡村图景。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潭头村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河堤解决内涝,到2008年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再到2012年以来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助推脱贫,潭头村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新气象。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他强调,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104岁的赣南籍老红军王承登至今不忘跨过于都河时的信念:“往前走,才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以百姓心为心,潭头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老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庄严的承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7年2月,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两年后的除夕夜,井冈山神山村村民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打起糍粑过新年,龙舞欢腾笑开颜……”
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标,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鄱湖之滨到罗霄山区,新世纪前10年这里减贫274万人,到今年初,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385万人减至50.9万人。近3年江西18个贫困县脱贫,最后7个贫困县今年将全部摘帽。
一边是66栋鳞次栉比的客家小楼,一边是7栋留作记忆的危旧土坯房,在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新旧对比穿越70年时空。
70年前,这里的农民“柴当枕、水当镜、盖蓑衣”。70年后,农民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稳定电、喝上了干净水。村民华小平说,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想也想不到”。
曾经闭塞的老区,因为一条铁路踏上脱贫致富的“风火轮”。
1996年,京九铁路开通,赣南老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了更好圆老区“火车梦”,京九铁路特意拐道兴国、瑞金,为此多修了4.1公里。当火车第一次驶进兴国县,乡亲们扶老携幼徒步几十公里山路来到车站,时年88岁的老红军谢象晃手抚火车车厢热泪盈眶。
就在一个月前,昌赣高铁全线贯通。时隔23年,昌赣高铁同样拐了个弯,取道施工难度更大的万安、兴国等老区县。
“从‘普铁’到高铁,变的是速度,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说。
7月18日,赣州国际陆港今年第167列中欧(亚)班列缓缓驶出,开往波兰,这个数字超过前两年总和。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颁布了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颁布了更完善的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们发自内心喊出了“共产党万岁”!
新时代新征程,多领域深层次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老区百姓。
距井冈山380多公里的鹰潭市余江区,2015年以来在949个村推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先后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5251万元,“两权”抵押贷款授信4.2万户,631户农民领到“房地一体”不动产证。
源于使命:高质量发展勇争先
华泉小村,鹰潭市龙虎山脚下一个新生的艺术村。今年7月,一场时尚前沿的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在这里举行。
40年前,国家重点项目江西铜业7万吨铜生产项目在鹰潭开工,“世界铜都”成为江西工业最耀眼的名片。40年后,江西铜业年产铜146万吨,即将迈入全球铜产业前三强。
然而,今天的鹰潭更乐意亮出“智慧新城”的新名片,曾经的工业重镇成为动感互联之城。
按智能停车系统指示泊车、手机操控点灯开窗……“万物互联”在鹰潭不是遥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前年落户鹰潭时,这里已是全球低速物联设备连接数和物联应用场景最多的城市。
添增新名片,告别老印象。过去给人以欠发达老区形象的江西,打开“不以江西为世界,而以世界谋江西”的视野,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势,拥抱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电子信息、VR产业、大飞机等成为江西一张张“新名片”。
3年前,当南昌启动城市级VR产业规划时,有人担心它只是个概念。如今,南昌VR产业基地聚集了200多家VR相关企业,5年内将聚集一千家企业、打造千亿元级产业。上饶引进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研究院等,互联网新经济成为新增长极,智慧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大老粗”的旧形象。
2018年10月27日,一架C919大型客机平稳降落在南昌瑶湖机场,圆满完成转场飞行任务。65年前,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正是在南昌制造并飞向蓝天。
以大飞机项目为核心的南昌航空工业城加快建设中、全国首个省局共建的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在南昌成立、江西获国内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许可证……新江西“飞”起来了!
二次腾飞的不仅是航空产业。江西以“互联网 ”、工业4.0、跨界融合等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实现传统经济再创业。
于都是传统服装生产大县,智能制造再塑产业新优势。在赢家时装有限公司,一块块布料按客户个性化数据自动裁剪,一片片衣料通过智能排产系统传输给合适工位。智能化帮助企业降低70%管理成本,工人工资明显增加。
于都县委书记蓝捷说,近5年,于都6万多名服装业从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未来要让30万人返乡。
从上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专家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典范的“山江湖工程”,到今天全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抚州市委书记肖毅说,良好生态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遇。
高质量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不靠海、不沿边的江西,新世纪以来积极东进西入、南上北下,对接长三角、闽三角,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
刚刚公布的江西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令人瞩目: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 ,增速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35.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21.5%。
1978年,江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5元和141元,到去年已分别增至3.3万元和1.4万元,实现了从百元、千元到万元的大跨越。
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这是新时代江西的新使命,这是新时代江西的新征程!
基于宗旨:再创“第一等的工作”
一曲悠扬的兴国山歌传唱80多年:“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85年前,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称赞兴国县“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苏区干部好作风”传承至今,底色不改。
赣南山区道路艰险,崎岖难行。2018年5月30日,会昌县小密乡扶贫干部钟永春走访贫困户后,骑上摩托车返回乡政府,途中发生车祸,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钟永春的曾祖父钟同桂烈士1934年长征北上后再无音讯。年轻的后来者,把青春的热血洒在脱贫攻坚的战场。据不完全统计,江西近年来40多名干部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一线。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党的初心使命,宗旨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迎来发展勃发时期,但同时也是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转型期、弯道超车“窗口期”。红土地迎发展大考的同时,也是一场干部作风和能力大考。
建机制、强队伍,江西激励基层干部奋斗新时代、再创“第一等的工作”。瞄准“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集中发力、猛药去疴;除“文山”填“会海”,为基层“减负”“松绑”;问诊“考核病”、拆除脱贫“花架子”,刀刃向内开展脱贫攻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体检”。
宜丰县芳溪镇党委书记黄佳锋发现,自从试点开展“考核重日常、考评看民意、考用比实绩”的干部绩效考核之后,身边同事“混日子的少了,敢担当的多了;坐机关的少了,下基层的多了”。
江西省政务服务办主任廖裕良说,江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背后,是干部“直面短板敢作为、创新思维善作为、抢抓机遇快作为”的作风建设。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砥砺奋进。孕育了中国革命伟大精神、开启共和国伟大预演的红土地,已旧貌变新颜,今朝更好看。
井冈巍巍,赣水苍茫。红土地从壮丽70年走来,向新时代奋进,她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宣誓:新长征路上,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再奋斗!
-
迷你世界qq版官方下载安装2020最新版217.47MB角色扮演
-
羊驼剑侠客游戏官方安卓版5.72MB动作游戏
-
月灵攻速手游官方安卓版90.2MB角色扮演
-
尸巢出笼手游官方官方版372MB角色扮演
-
蜀道仙境手游收到福利红包版342.49MB角色扮演
-
执剑游侠手游官网最新版152MB角色扮演
- USDT交易所下载最新版V0.0.05安卓手机端下载app USDT交易所最新安装包
- 如何修改天涯明月刀手游的键位?关键位置修改教程
- 太空行动怎么获得冰雪公主皮肤 冰雪公主皮肤获得方法
- 少女前线MSBS怎么样 四星突击步枪人形MSBS介绍
- 最强蜗牛飞船上的密码箱密码是什么?飞船上的密码箱密码攻略[多图]
- 微博热搜榜排名今日1.2 微博热搜榜今日事件1月2日
- 宝可梦大集结水箭龟厉害吗?水箭龟技能强度介绍[多图]
- 奇迹暖暖人鱼传说搭配攻略:深海奥秘人鱼传说完美搭配推荐[多图]
- 喝碳酸饮料容易打嗝主要因为其中有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2月27日
- 李麒麟和李宁什么关系(1亿英镑买了英国的民族骄傲,李宁投资帝国浮出水面)
-
元梦之星手机版最新版20231.11GB | 游戏2023-09-28
-
少女前线2追放wiki公测103.23MB | 游戏2023-09-28
-
孤独战机378.51MB | 游戏2023-09-28
-
夸父追日22.98MB | 游戏2023-09-28
-
烟雨江湖v1.124.48452 | 游戏2023-09-28
-
苍之纪元v1.0.827 | 游戏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