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门户网站!

游戏更新 | 安卓游戏 | 苹果游戏 | 推荐游戏 | 软件更新 | 文章更新 |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名字是什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始末,苏联美国联手阻止,仅用5年试爆成功)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名字是什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始末,苏联美国联手阻止,仅用5年试爆成功)

2022-12-28 18:09:17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名字是什么文章列表: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名字是什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始末,苏联美国联手阻止,仅用5年试爆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始末,苏联美国联手阻止,仅用5年试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

这声巨响震惊了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真正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周总理曾说:“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不过,这颗原子弹的诞生可谓是一波三折。

01

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不过,当时我国领导人对原子弹不太重视,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后来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并不可怕。”

后来,在前苏联看的一场电影,改变了毛主席的看法。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出访前苏联,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二是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

经过两国领导人的多方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中规定两国中的任意一国如果遭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家侵略,就要相互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当时苏联已经造出了原子弹,这个条约就是告诉美国,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核保护。

访问快结束的一个晚上,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小礼堂里,斯大林邀请毛主席观看了关于苏联军事秘密的电影,这是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纪录影片。

毛主席看得非常仔细,看完电影他对旁边的彭德怀说:“你们要好好看一看,要好好做点调查工作,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

在回国的火车上,他又对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呢,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接下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更让毛主席坚定了中国要有原子弹的想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了真刀实枪的血战。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11月,美国又将搭载原子弹的航空母舰开到了朝鲜半岛附近,进行核模拟袭击,预备伺机对志愿军进行攻击。

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将采取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来应对目前的军事形势。”此后,更扬言要将原子弹作为普通炸弹来使用。

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让毛主席意识到,如果中国没有核武器,那么在世界大国中,中国就没有发言权,就要受欺负。

02

1950年5月19日,毛主席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

当时担任所长的是物理学家钱三强,他后来担任了原子弹研究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钱三强在回国之前,在法国科学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名声。

1937年,24岁的钱三强去法国留学,在著名的居里实验室深造,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留学期间,他与夫人何泽慧因证实了原子核裂变新的裂变方式,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来自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35岁的钱三强决定回国。当时他在法国科学界已经相当有地位了,他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导师,有优渥的生活环境和研究环境,有可观的研究经费。

就算如此,他还是决心回国,他对身边不解的人说,“当年我出来的时候,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使落后的祖国强盛起来。”

回国两年之后,钱三强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彼时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还是一片空白。

他与夫人何泽慧一切从零开始,办公地点选在皇城根的一家四合院里,研究所成员算上他们俩才5个人。夫妻二人每天骑车自行车满北京地逛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旧五金材料和电子元器件。

后来两人又自己动手绘图制造了两台简易车床,就是凭借这两台车床,他们制造出了研究所急需的仪器设备。

两个年轻人、一个四合院、两台自行车、两台简易车床,就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

慢慢地研究所发展越来越壮大,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相继加入研究所。此后几年间,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物理学家朱光亚,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材料学家吴自良,核物理学家陈能宽先后从美国归来,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从英国归来,放射化学科学家杨承宗从法国归来,都加入了这个研究所。

03

在核研究所组建期间,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越来越严峻。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与美军经过了八个月的激战,取得五战五捷,美军不得不退回三八线以南接受谈判。

在谈判桌上,因为划分军事分界线的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美国代表狂妄地说,那就让大炮炸弹机关枪去谈判吧。然后战争又重新开始了。

1952年,朝鲜战争的第二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随后他就下令把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到冲绳岛,企图用核武力来威胁中国。面对美国的威胁,毛主席强硬的回复,“要打多长时间,就由美国总统去决定吧。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又经过一年多漫长的战争,朝鲜战争才正式结束。

正当人们松一口气的时候,台海局势又骤然紧张。

1954年,美国和台湾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随后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就进行了一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解放了大陈列岛门户,一江山岛。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又用了老一套办法,他公开宣言,面对远东的形势,美国没有理由不使用原子弹。同时,美国还公开进行了原子武器的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威胁中国。

接二连三的核武器威胁,让领导人倍感憋屈,但是当时中国没有独立研制核武器的能力,于是想到了求助苏联老大哥的办法。

趁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建国五周年庆典的时机,毛主席向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想要自己研究原子弹,希望苏联能给予帮助。没想到,赫鲁晓夫听完直接说,“搞那个东西太费电了,也太费钱了,把中国现在的电力和钱全部集中起来不够用。而且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一把核保护伞就行了,没有必要大家都搞。”

赫鲁晓夫虽然没有同意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但最后还是同意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核反应堆,并培训技术力量。

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确实不足以制造原子弹,当时中国的产油方法还停留在洋务运动时期,工人拼尽全力,全国石油年产量也才只有12万吨,外汇储备更是少得只有两亿美元。

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投入了50万人,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花费23亿美元,耗时七年才研制成功。

04

当时的中国除了经济实力不足外,还缺少研究核武器最重要的铀矿石。

为了找铀矿石,李四光、刘杰等一批地质学家和勘探队员在全国各地跑,西到新疆,北到东北,南到广西。三支勘探队每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走不动了就骑马,饿了就地拔草捉鱼,走到哪儿简易帐篷就只在哪儿。

勘探初期,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困难重重,为了找到铀矿石,甚至有十几名勘探队员付出了生命,耗时八个月,才终于在广西采集到了第一块铀矿石。

找到铀矿石后,中央开始正式组建核武器研究机构,核武器局,简称九局,由聂荣臻元帅和陈云副总理全面负责。

核武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找一个合适的研究基地,基地要求保密性好,水电充足,交通运输方便。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的金银滩。

1958年,九局局长李觉将军带领第一批技术人员和解放军来到了高寒缺氧的金银滩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当时他们的装备特别简陋,只有四辆卡车四辆吉普车和三顶帐篷。二十多人挤在三顶帐篷里,床不够用就睡在箱子上,或直接躺在地上。

他们唯一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小炉子,想喝水,就到外面弄点雪,放炉子上化开再喝。最缺水的时候,每人只能喝三分之一茶缸的水,这还是一天的饮水量。每顿饭只能吃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粥,掺杂着沙子和土。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遣队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场区的规划布局。次年二月份,一万多人的基建队伍进驻场区,开始正式建设场区。此后九局的科研人员陆续搬迁到了金银滩的221厂,原子弹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原子弹研制刚开始没多久,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波兰和匈牙利先后叛变,不再听从苏联的指挥。这时候,为了拉拢中国,赫鲁晓夫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答应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三项帮助,第一是模型图纸,第二是原子弹的制造技术,第三是专家。

可是不久之后,赫鲁晓夫又态度大变,他先是给中央领导人发信说,苏联正与美英两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不影响谈判,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

1958年,他又访问了美国,和肯尼迪同坐一辆车,表现得特别友好,两国紧张的关系得到了缓和。苏联报纸宣称,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不久之后,赫鲁晓夫就撤走了所有的苏联专家,这批专家离开后,几十个项目、几百份合同被撕毁,许多重大项目半路停顿,工厂停工停产,因为没有留下说明书,昂贵的机器没人敢动。

面对这个局面,毛主席特别硬气地说:“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嘛,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

05

如果说原子弹的研究是一条龙,那么理论射击队伍就是它的龙头。

当时中国在核武器技术上仍然是一片空白,邓稼先就带领理论部的科技人员从头学起。由于国外的书籍和资料都是外文,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先组织一个人阅读,大家翻译,连夜印刷。

经过刻苦学习,理论部最终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方面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当时的研究环境特别艰苦,全国都缺衣少粮,工作人员只能饿着肚子搞研究,经常干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同时研究所里的设备很落后,邓稼先和科研人员只能用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演算,当时光装草稿纸的大麻袋就堆得和山一样高。

就是这样,在1962年9月,邓稼先还是拿出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全国饥荒的情况更加严重,不知道是应该先解决人民吃饭问题还是先造原子弹。没有饭吃社会就无法稳定,而没有核武器,中国就要一直紧绷着战争的神经,随时面临核恐吓的威胁。

聂荣臻元帅为了征集粮食,曾说:“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内忧没解决,外患也随之而来。中国决心开始研发核武器那天起,美国就把中国当成了最大的对手。美国总统肯尼迪说:“中国比苏联更危险,更具有威胁性和侵略性。”他曾希望和赫鲁晓夫联手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但是赫鲁晓夫对这个计划不感兴趣。

随后,肯尼迪又选中了台湾当盟友,他为台湾组建了第35航空队,由美国提供U-2飞机,台湾出飞行员,目的就是要在中国领土上侦查核武器研究基地。如果发现核武器研究基地,就打算执行一系列的打击方案。

为了解决是否继续制造原子弹的问题,中央组织调查组赴全国各地调查,最终得出结果1962年是关键的一年,只要中央领导亲自负责,亲自领导,其他保障都跟上去,采取保重点的办法,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且进行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

于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核武器的研究,由周总理、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等15位中央领导组成专门的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力量为1964年炸响原子弹的目标发起了总攻。

06

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很重要,但是试爆地点的选择也同样重要。

经过仔细筛选之后,最终选择了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在戈壁滩上树立着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原子弹放在塔顶试爆。

虽然这座铁塔只存在了110天,但是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心血。技术人员经常在高塔上爬上爬下,对塔上的设备和最后上塔的原子弹进行精心地呵护。与爬塔的困难相比,戈壁滩恶劣的天气才是最大的敌人。

在戈壁滩工作,夏天要对抗40度的高温,秋天要承受10级大风,冬天要抵御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几乎都是极端天气。

而原子弹这样的精密的装置又对温度的要求特别高,塔上的爆室问题要求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保证在摄氏15度到25度之间。

为了能掌握试爆时,爆室的温度从25度降到15度需要的时间,就需要有人在外边最冷的时候关掉热风机,不停地测量小房子的温度。

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朱建士头上,他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分到了九院,干的是原子弹理论研究,后来被选到了试验基地,当时只有20岁。

塔下面是零下30度,塔上面的小房子是零上20度,上下温差是50度,就这么上上下下,忽冷忽热,一干就是半个月。他绘制的温度曲线图,为保证原子弹最后能够在恒温下爆炸提供了关键数据。

像他这样在新疆罗布泊参与测试工作的人员一共有5058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

时间很快就到了1964年,原子弹的试爆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

10月4日,原子弹运抵罗布泊试验场。

10月14日晚7时20分,原子弹被送往塔顶爆室就位。

10月16日凌晨4时,工作人员在铁塔下进行试爆的最后准备工作。

凌晨6时30分,插接雷管,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撤离爆炸区。

下午2时30分,工作人员进入距爆炸区60公里的白云港观察所。

下午2时40分,张振华将军在主控室下达操作口令,韩云梯按下了起爆按钮。

就这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试爆成功了。

现在我们国家也成了核大国,在核武器方面有了充足的底气,不会任意受到其他国家的核武器威胁,这要感谢那些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被外人知道。

我国第一颗核导弹通电时,聂帅还坐在塔架下,发射九分钟传来消息

莫沛德,和电影《长津湖》里的伍万里一样,崇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二哥。不过,莫沛德没有像伍万里那样跟着二哥,闯进了部队,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年龄还太小。

电影《长津湖》剧照

1953年初中毕业,莫沛德才如愿以偿地光荣入伍。

之后,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被分到了一支火箭炮部队。

此时的他,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会作为普通一兵和共和国的元帅一起,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为我们的国,铸剑!

莫沛德的从军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

16岁的莫沛德和战友们满怀保家卫国的激情,坐在“闷罐车”里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奔赴朝鲜战场。

可列车还没走到鸭绿江边,战士们就获悉,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了!

板门店停战协定签订

正当莫沛德失望于自己不能像二哥那样教训美国人时,

拉着这支喀秋莎火箭炮部队的列车在汽笛的轰鸣声中,把他们拉到了阜新煤矿。

莫沛德在这里一呆就是5年,虽然没仗可打了,但是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5年后,他成了团机关的一级文书。

1958年的夏天,莫沛德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折,20出头的准尉莫沛德怀揣部队给他买好的车票,孤身一人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领导只告诉他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北京工作了。至于是啥工作,领导没说,莫沛德也没问,服从命令听指挥就是了。

而且,那是首都啊,是官兵们人人都向往的地方。

喀秋莎火箭炮

怀揣介绍信,到了新单位报到。莫沛德还是没搞清楚自己新的战斗岗位到底在哪里,就感觉处处透着一股神秘。

还没等领略到首都的繁华,莫沛德准尉就和其他选调干部一起,开赴大西北,那里有个很传奇的名字:酒泉。

他们是第一批选调干部。

却并不是最先到达这里的建设者。

比他们先到达这里的是在朝鲜战场神秘消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的全体指战员。

沉睡了上千年的戈壁滩,被十万建设大军“吵”醒,并从此成为了共和国几个神秘的地方之一。

茫茫戈壁滩上,公路,铁路,机场,发电厂······一座座建筑,从无到有,拔地而起。

条件非常艰苦。虽然他们享受的是飞行员的伙食待遇。但是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困乏的时代,却没有东西能够实现这份待遇。

饭,是盐碱水煮的,不仅又苦又涩,还时不常吃出戈壁滩的特色,沙子。莫沛德和战友们把这叫做“沙拌饭”。

住的是帐篷,看似坚固的帐篷在戈壁滩的飞沙走石面前,却到处撒风漏气,这也是饭里常有沙子“到访”的原因。

这还仅只是生活中遇到的部分困难。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据说600多座陵墓中,多数埋葬的是施工部队的战士。

致敬!

“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基地的建设者们,不仅喊出了这个响亮的口号,并且真的做到了以身许国。

这样热火朝天,催人奋进的氛围,激励了无数像莫沛德这样的年轻人。

从那时起,莫沛德就铁下心要为这里奋斗终生!

直到今日,莫沛德老人说起“为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倾尽全力”这句话时,仍然激动得发抖。

相信莫沛德老人说起这句话时,一定想起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一定想起了那些人,那些事。

莫沛德老人旧照

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又在茫茫戈壁滩上展示了他蓬勃的生命力。

开荒种菜没有肥料怎么办?莫沛德和他的战友们就去胡杨林里打苦豆。

粮食短缺怎么办?莫沛德和他的战友们就去打骆驼刺,晒干后磨成粉来做补充。

战士们吃大苦,下大力,战天斗地,目的只有一个,不让美西方国家的某些人,比如麦克阿瑟之流再肆无忌惮地用核大棒来威胁我们!

终于,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有了震动整个世界的回报: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想要让原子弹形成战斗力,就得想办法把他们投递到战场。

1965年5月14日,轰炸机携带空投式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图-16战略轰炸机

但是,很显然,轰战机这种投放原子弹的方式无论是战略的突然性还是战术的机动性,都无法把核弹的威力和威慑力发挥到最好。

美西方国家在震惊于我们独立自主地搞出原子弹的同时,嘲笑我们只有子弹而没有把子弹打出去的枪。

两弹结合,也就是用导弹作为原子弹的运载工具成了我们必须的选择。

这样做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在试验场试爆,还是通过轰炸机运载空投,对核弹的可控性是比较高的。

而用导弹运载原子弹,导弹飞出去,能否按预定的发射轨道飞行?飞行途中原子弹是否能保持稳定?导弹是否能飞行到预设的爆炸试验场地?

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并且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莫沛德是发射大队二中队二分队的队长。

这支发射大队隶属于国防科委某实验基地第一试验部。

是当时咱们国家唯一的一支地地导弹发射部队。

“两弹结合”的发射任务最终确定二中队来执行。

莫沛德的二分队接受的是其中的火箭发动机测试和燃料加注任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更何况是风险如此巨大的两弹结合发射任务。

二中队从发射前半年就开始了严格的仿真发射训练。

据发射时间还有两个月的时候,训练的密度提高到了每周一次,并且是等重发射训练。

啥叫等重?就是把和原子弹同等重量的金属物体安装到导弹上去,然后测试导弹是否能够按预定的轨迹飞行。

莫沛德负责的是火箭发动机的测试和燃料加注任务。而负责贴身照顾核弹,并且负责把核弹安装到导弹上的两位年轻人一个叫刘仕贵,另外一个叫陈跃鹏。

陈跃鹏和爱人叶曙光酒泉旧照

陈跃鹏当年26岁,是陈赓大将的侄子。

1964年毕业之后,服从分配,和其他七八十位同学一起,奔赴热火朝天的大西北。

作为陈赓大将的侄子,陈跃鹏在基地没受到一丝一毫的所谓“照顾”。他和战友刘仕贵接受的这部分任务,需要陪伴核弹度过长达1200公里的运送过程,直至把核弹与导弹结合这个全过程,都要确保核弹的温度保持在正负21摄氏度。

可以想见,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必将长期暴露在核弹的辐射中。而那时的防护服,只有上半身。

核辐射的威力,很快就在陈跃鹏和刘仕贵身上体现出来。

按照规定,中队每人配发一支用来测试核辐射程度的原子笔。只要过了“红线”,就必须清洗防护服。

刘仕贵感觉自己身体很好,对这项规定就执行的比较马虎。

而陈跃鹏就老老实实的按规定清洗自己的防护服。

执行完这次发射任务之后的第四个月,刘仕贵不幸罹患脑癌去世。

陈跃鹏虽然严格执行了规定,但是也开始掉头发,26岁的年龄却已经须发皆白。

陈跃鹏的爱人叶曙光记得很清楚,1968年两人结婚时,28岁的陈跃鹏在婚礼上始终戴着一顶帽子。

1966年10月20日,离预定两弹结合任务的时间越来越近。陈跃鹏和刘仕贵二人穿上了像厚重的雨衣一样的防护服,戴上防护眼罩,口罩,手套。和其他12名战士一起,把保温,调温,压力装置调节好,开始最后的合练。

10月25日下午,刘仕贵和陈跃鹏接到命令,将核弹头和导弹对接!

据陈跃鹏回忆,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不像现在是用机械臂吊装核弹头。而是由他和刘仕贵两人手动把核弹头移到指定位置。

10月26日,为了避免与导弹接触时发生剧烈碰撞,陈跃鹏用两个膝盖顶着核弹头,慢慢地让核弹头和导弹弹体接触上。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把核弹头和东风二号导弹联结起来。

这项工作是陈跃鹏指挥一个叫田现坤的战士完成的。

这个任务,不轻松。刘仕贵和陈跃鹏要稳定住核弹头,留给田现坤的工作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

田现坤为了更好更准确地完成任务,脱掉了皮质工作服和手套,小心翼翼地挤进了工作空间。

冬天的戈壁滩啊,至少零下十几摄氏度,穿着厚厚的冬装的战士们都冻得打哆嗦。

所有人都担心田现坤是否能够准确地联结两弹。一丁点静电,都有可能引爆原子弹。

工作空间狭窄,核弹威力巨大。说在场的战士们一点都不怕,那显然不现实。

但是,他们真的不怕。

因为聂帅和他们在一起!

不是概念上的在一起,而是真的从距离上的在一起。

当天下午,聂荣臻元帅亲自赶到了发射场地。危险,大家都知道。聂帅更是比在场的所有人都更清楚。

但是,他拒绝了大家请他进入掩体的劝说。直接坐在了核导弹的塔架之下,陪着所有的战士们一起!

说起这个场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莫沛德老人仍然立刻激动起来,两眼饱含热泪。

那是曾经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的聂荣臻元帅啊。

那一刻,身着便服,身材魁梧的聂帅就这么稳稳地坐在发射塔架之下。

左一为聂荣臻元帅

战士们忘记了对核导弹的恐惧。

田现坤在陈跃鹏的指挥之下,就凭着大扳手和螺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引爆装置和调温系统的操作。

在场的所有人员,也许从来没觉得“准确无误”这四个字的分量会像今天这么重。

两弹对接成功,各项参数检测,一次性通过。

整个过程,聂帅始终坐在核导弹发射塔架之下,两弹对接,直至通电试验完成,聂帅才离开。

次日6时30分,莫沛德领着二分队加注分队的战士们对导弹加注,完毕之后,导弹进入发射倒计时阶段。

莫沛德和他的队员们一起驾驶仪器车撤往几公里外的戈壁滩上。

距发射还有半个小时,分队的8个人都从车上下来,不约而同地眺望远处发射阵地的那一片灯火通明处。

谁都没有心思说话,上千次的演练让他们对发射充满了信心,但是又忐忑不安。

1966年10月27日9时,随着点火命令的下达,在完全密闭的地下发射控制室的操纵员毫不犹豫地摁下了红色的按键。

东风二号开始喷射火焰,火越来越大,莫沛德的心一直揪得紧紧的。

直到东风二号稳稳地离开发射塔架的那一瞬间,莫沛德的心才稍微松了那么一点点。

东风二号导弹笔直地往上飞,转弯,进入程序控制,这说明,发射阶段的任务,成功了!

莫沛德和他的战友们立刻欢呼起来。

现在就等爆炸的消息了。

九分十四秒之后,罗布泊传来消息,核弹头在核试验基地上空的预定空域爆炸成功!

两弹结合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1950年,随着我志愿军入朝参战,把美西方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貌似无意的对记者透露考虑要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2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2月份“访问”当时的南朝鲜。

1953年,艾森豪威尔下令,把核导弹秘密运送至日本冲绳岛,目标就是中国。

1955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美国人又急了,国会正式授权给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美国军方随之制定了一系列用原子弹攻击我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以备总统选择。

美国人屡次用核大棒威胁新生的中国,终于让我们下定决心打破美国人的核威慑,办法只有一个,我们也要有原子弹,也要有运载工具!

正如毛主席在1955年的会议上强调的:

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莫沛德,刘仕贵,陈跃鹏这样的人,默默奉献,才有了从决定搞两弹到实现两弹结合,核导弹爆炸成功不到十年就实现这样的奇迹出来。

他们默默的在祖国的大西北为共和国铸剑,功成却必须保守秘密几十年。

有很多像刘仕贵那样的年轻人埋骨戈壁滩,

也有像陈跃鹏那样的人,虽然没有牺牲在戈壁滩,却终生受核辐射的困扰。

包括像莫沛德这样两弹一星的普通建设者,虽然受核辐射困扰不明显,但是他右边的须发却比左边的都要白,右侧身体也比左侧身体更容易出汗。

谨以京剧《穆桂英挂帅》的部分唱词,表达对两弹一星建设者的敬意: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唤起我破金门壮志凌云。

······

有生之日责当尽,

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

历尽艰辛,为何中国首颗核弹叫邱小姐?发射后国际反响如何?

准备研发原子弹

1964年,在中国的罗布泊,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布着中国正式打破技术封锁,踏入了核大国的领域。

这枚原子弹的爆炸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当时的中国不仅和美国处于敌对关系,而且原本的苏联“老大哥”也不再是亲密的战友,反而走上了大国沙文主义,试图干涉中国内政。

面对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围追堵截,中国试爆的首枚原子弹让我们得以有底气直面一切国际波澜。

那么,中国首枚原子弹为何叫“邱小姐”?历尽艰辛发射后,国际反响究竟如何呢?

这还要从中国原子弹研发的时代背景说起。1945年,日本广岛遭到了原子弹轰炸,当场造成10万日本人伤亡,原子弹的威力至此得到了各国重视。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前往苏联访问,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与苏联建立国防技术合作,让中国也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度对中国采用核讹诈的手段,这让毛主席意识到,研发原子弹是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必备条件。1950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北京成立,中国开始对核科学进行研究,积累理论基础。

在50年代,不少在国外颇负盛名的中国科学家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事业,毅然选择了回国发展,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当时的原子弹研究基地缺衣少粮,条件极差,但凭借着一腔爱国热情,邓稼先带领团队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打磨出了第一枚原子弹的雏形。

“邱小姐”的来历

然而,原子弹研发出来是必须要走试爆这一程序的。这种战略性武器一旦研发,就必须广告天下,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成果。

但若是在试爆的准备期间就暴露了这一情况,那么中国的核事业很可能会遭到美国方面的暗中破坏。因此,原子弹试爆前夕,该项目处于绝对的严格保密状态。

为了“打掩护”,原子弹项目的研发者们决定给第一枚原子弹起一个“代号”。由于原子弹的内部充斥着复杂的电路,密密麻麻,像极了女人的长发,再加上原子弹的外观犹如一个硕大的球体,因此有人提议,给原子弹取名“球小姐”。

不过拟定密语表的上级部门认为,这个名字有些不太好听,不如直接用谐音“邱”来代替“球”。就这样,第一枚原子弹有了一个秀气的名字:邱小姐。在这样的思路上,原子弹项目的各种密语也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存放原子弹的底座,人们称呼为“邱小姐的梳妆台”;原子弹准备插雷管,就称作“梳辫子”;原子弹完成装配任务,人们称作“邱小姐穿好衣服了”。这些密语的本意是进行保密,但从它们的生动有趣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原子弹项目研发者的乐观与爽朗。

1964年10月,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邱小姐”成功让中国步入了有核国家的范畴。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枚原子弹不仅在物理意义上实现了试爆,更是在国际政治也引发了一场“核爆”。那么,各国主要领导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拥有原子弹的消息的?

国际社会的反应

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他本身对于中国的核事业并不看好,而且也并不希望与苏联关系逐渐僵硬的中国拥有原子弹。此前他曾向中国提议:中国没有必要研发原子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只要苏联一个国家能提供核保护能力就足够了。

但秉承独立自主主义的中国,显然并不赞成他的意见。

有趣的是,当中国原子弹爆炸时,苏联的政局也出现了不亚于“核爆”的动荡——赫鲁晓夫遭到国内政变,面临下台危机。因此,此时的苏联高层无暇顾及中国的核爆消息。

而苏联的国家媒体则主要复述澳大利亚反对中国研发原子弹的报道,以此来暗示苏联的态度。

而对美国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新上任不久的约翰逊总统得知中国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当即作出了全国广播讲话,宣称“这是自由主义世界最黑暗的一天”。为了安抚国民的不安,他竭力向民众保证,美国有实力保护国民的安全。

但显然,这个消息对美国人的冲击是巨大的,此后美国基本放弃了在国际上与中国爆发正面冲突的可能性。

英国人和美国人的看法类似,毕竟他们此时手中还占据着中国的香港。中国拥有原子弹以后,英国人就已经明白,香港回归中国是不可阻挡的事实。

而法国在欧美国家里则显得比较“另类”,他们的媒体对中国原子弹的爆炸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代表着东方大国的崛起。

总体来看,除了法国,其余几个大国都对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感到震惊与不满,这意味着他们的核垄断再也无法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事实证明,拥有原子弹是新中国能够实现独立富强的重要基础。

我国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时,第一个通知谁?至今不敢再招惹

要说二战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它的规模庞大,参与国家很多,造成的损失很大,死亡人员也是最多的。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二战的残酷,二战其实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原子弹。那是全球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使用核武器,也因为这一次爆炸,震惊了全球,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一种新型武器---核武器。

在二战之后,由于原子弹的一鸣惊人,使得很多国家都想拥有核武器,但是又害怕核武器,最终联合国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各国达成一致,只有联合国五常才能够拥有或研发核武器,其余国家都不得私自研制或持有核武器,这样既维护了全球的稳定,又使得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由此国际上处于一个安稳的状态。

我国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自然是可以研制核武器的,但是我国的起步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晚。二战后,苏联、英国法国也相继研发出了核武器,当时五常国中只剩下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核弹。对此我国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5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先后有大量科学家、科研人员,加入到研制的工作之中。其中就包括后来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当时祖国并不富裕,研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科学家们没有抱怨,无论多难他们都咬着牙,在艰苦的环境在坚持了下来,突破了一道道难关,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也宣告着,中国也已经成为了拥核国家,那些想要挑衅、想试图欺负我们的,需要认真考虑了。

而我国研制原子弹成功,这么一件重大的事情,最先通知的就是日本,想不到吧。为什么要第一个通知日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使日本在二战中投降了,但是他们是被迫投降,一直不甘心。日本一直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才使得他们无奈投降,如果美国不参与,那么日本获胜的可能性很大。

千百年来,日本其实一直觊觎我国,而我国有原子弹就是对日本最大的威慑,有原子弹在手,日本“有贼心没贼胆”。除此之外,我国与日本是邻国,而且日本在我国犯下了无数深恶痛绝的罪行,原子弹一出,往后日本自然不敢再有侵犯的心思,事实也说明,至今日本也不敢再招惹。

当然了,几千年来我国一直都在主张和平,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大国,拥有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也自然会维护全球的和平稳定。而核武器自然也是不会轻易使用的,我们也承诺绝对不会先使用核武器。对于我国来说,核武器的作用主要就是防御,就是所谓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有来犯之敌,也必让其有来无回。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报纸刊登照片,周总理:把地面裁掉,为何

“为什么?周总理,我们好不容易拥有了这东西,为何不好好展示,震慑下美国人,反而还要裁剪相片?”

发出疑问的人名为孟昭瑞,是一名报社记者。在拿到蘑菇云的照片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刻跑来向周总理报告。

谁知周总理在接过照片后,眉头紧皱,像是在思考着什么。片刻,他将照片递回给记者,说道:“相片可以发,但刊登的时候必须把地面部分全部裁掉。”

孟昭瑞得到这样的嘱咐,十分疑惑不解。为什么要把地面部分裁掉?又是为什么,周总理如此重视这张照片?

悬顶利刃

十年丑史归尘土,一阵惊雷卷飓风。这是在中国核弹试爆成功后,毛主席为庆贺而特意写下的诗词。

原子弹,是近代人类史上出现过的最强大的杀伤武器。一颗就能够将一座城市瞬间夷为平地。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同年8月6日,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核弹被调往战况焦灼的太平洋战区。

“小男孩”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像是升起了第二轮太阳。剧烈的高温将人体与建筑物瞬间融化。

同年,日本投降,所谓“一亿玉碎”、“本土决战”的疯狂口号,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成了可笑的空谈。历史上认为,日本遭受核打击让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

“小男孩”让世界上所有国家看到了这种大杀器的可怖之处。强大的破坏力与较小的体积,让其成为时刻悬挂于头顶的利刃,一旦落下,必定是雷霆万钧之势,一招制敌。

中国吃了很多没有核武器的苦。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作战勇猛,让美军吃了不少苦头。战事吃紧时,麦克阿瑟气急败坏地宣称,要向中国发射原子弹。

一时间,志愿军各部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在那个年代,如果原子弹真的落在志愿军的头上,必定会造成无法承受的巨大伤亡。

麦克阿瑟仿佛看穿了这一点,不停地叫嚣着,要用原子弹对志愿军造成沉重打击,甚至扬言要丢到中国本土上,借此来掩饰他在朝鲜战争中的无能。

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最终没有批准麦克阿瑟的疯狂想法。即便如此,一众将士还是憋了一肚子火气。

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在受到美国的核威胁后,这是中国军民全体上下的一致心声。

想要不受到敌国流氓式的核威胁,那么就必须要拥有核武器。只有自己也有一把时刻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刃,他们才不敢叫嚣着让利刃落在你的头上。

而且,中国作为大国,想要再次崛起,保持完整的主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子弹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发声的资本。有实力,别人才会愿意听你的话。

困难重重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召开了一场会议,共同商讨中国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与难度。

伟人特意请来了以钱三强、李四光为首的共和国最前沿的科学家,为领导班子讲述原子弹的基本知识,以更好地制定原子弹研制的战略计划。

钱三强指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尚未发现铀矿。铀是生产原子弹的基础原料,原子弹爆炸时毁天灭地的能量便是铀进行核裂变时释放的。

无论是早期实验过程亦或是后期生产原子弹,都需要大量的铀。可以说,铀矿是一切的最先决条件,如果没有铀,研究、生产原子弹就是一场空谈。

美国、苏联作为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在自己的国境内都有铀矿可供开采,但他们绝不可能将铀矿卖给中国。

美国自然不用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双方便在朝鲜半岛打过一场仗,一直将中国视为眼中钉,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战略物资交给中国。

苏联虽然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但也不愿看着中国过快地崛起,威胁到自身的地位。他们曾说:“中国人没必要搞原子弹,我们苏联有就行了。”

中国人想要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只能依靠自己,这是大国崛起的路上必须跨越的坎。

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如今共和国刚刚成立,神州大地经历战火摧残,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全面发展建设,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落后于时代的问题。

原子能研究也不例外。与世界上拥有先进工业生产能力的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工业落后,如何支撑原子弹的研究?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原子能是世界上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需要大量顶尖人才进行研究。中国此前战争期间,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无法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人才领域出现严重的空白。有谁会愿意来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进行研究呢?

会议开到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沉默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想自主研发核武器实在太难太难。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打破了凝重的气氛,他说道:“原子弹是铁老虎,也是纸老虎。在战略上要蔑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反对它,就必须要拥有它。”

共和国往后要面对的困难何其繁多、何其艰险,如果连原子弹这个坎都迈不过去,更别提昂首挺胸走以后的路了。大家都被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鼓舞,积极投身事业中去。

中国式奇迹

1954年秋天,中国地质勘探考察队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这个消息传回北京后,周总理兴奋地一夜未睡。有了铀矿石,就有了希望的种子。

各方得到消息后,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各地院校抽调来几千名优秀学生,参与到原子弹研究的伟大事业中来。

于此同时,分布于世界各处的中国科学家们,在听说祖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后,纷纷赶了回来。

那几年中,机场上、码头边、铁轨前,到处都是科学家们的身影。他们听说祖国有困难,立刻放弃了外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待遇,毫不犹豫地返回了当时穷得叮当响的祖国。

据统计,从1949年8月到1955年11月,回国的各领域精英共计1536人,其中单从美国返回的就有1041人。

他们回国后,立刻投身我国各行各业,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些人中,包含了钱学森、邓稼先、彭恒武等高新科技顶尖人才。

有人曾问过从英国回来的彭恒武:“您在英国拥有十个博士学位,待遇和地位是其他学者一生无法企及的,为何还要回国?”

对此,彭恒武回答道:“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这些心系祖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的科学家们,为了归国遭受过许多磨难。

钱学森因为想回到祖国为国效力,被美国警方以莫须有的罪名监禁,还不断地用言语进行羞辱折磨。

日后,他们将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1958年,商丘某军营收到秘密命令:不许问去哪里,也不许与外界人联系,今夜立刻出发。

士兵们扎好行囊,一路上无人说话,无人质疑。只要祖国需要,他们就无所畏惧,毫无怨言。

他们搭乘火车,一路往西北开去,来到了敦煌。到了此刻,他们才知道是来参与原子弹研究基地建设的。

将士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能够参与如此重大光荣的项目,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兴奋。他们一铲一铲地挖着土、打地基、抬横梁、风吹雨打,任劳任怨。一片巨大的研究基地,就这么在戈壁滩上建成了。

基地建成后,钱学森、邓稼先等一众科学家来到了这里,他们将在这漫天黄沙、一无所有的戈壁滩上,造出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子的原子弹。

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设备落后,但这些都挡不住科学家们的科研热情。没有计算机,那就用算盘打。有时候,一个数据需要用算盘反复验证一百遍。

科研人员左手拿着窝窝头,右手不停敲打着算盘,在基地内夜以继日地工作,呕心沥血。到最后,算术的草稿纸堆满了整个研究基地,甚至没有落脚的地方。

夜晚十分寒冷,大风扬起黄沙席卷戈壁滩。研究人员们干脆将被子带到基地内,裹着被子蜷缩在椅子上,继续敲打着算盘,累了便席地而睡。呼呼的风声夹杂着噼啪的算盘声,那是中国原子能研究史上最深刻的烙印。

有着这样一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还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呢?

平地惊雷

苏联虽未向我国提供铀矿石原材料,但还是与我国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答应在核武器研制上为我国提供帮助,并派来了大批苏联科学家。

然而,在1960年原子弹研究的最关键节点,苏联却突然反悔,命令所有在华科学家立刻回国,并在临走前烧毁了所有的科研资料。

挺直腰杆子,不能靠别人。中国人没有气馁,他们要靠自己真真正正地站起来,不再被“卡脖子”,不再受“窝囊气”。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中国人在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做成了无数看似不可能的事。任凭原子弹研究如何困难,只要人民团结一心,拼搏奋斗,那么它就只是一只纸老虎。

没有人因为苏联专家的撤走而垂头丧气,这反而激起了中华民族永不服输的精神。

众人提起十二分精神,势要将这柄“利刃”打造出来,牢牢地握在手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突然爆发出一团耀眼的光芒,仿佛第二轮太阳的升起。巨大的气浪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席卷戈壁滩,激起滔天的黄沙。

蘑菇云缓缓升起,直抵高空,供成千上万人仰望。这剧烈的爆炸就像一道震慑世间的雷霆,重重的击打在科研人员,让他们留下了激动着泪水。这一刻,一切努力都有了回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没有任何国家敢随意欺压我们,美国再也不敢时时刻刻拿着原子弹向中国叫嚣,长久以来悬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利刃不攻自破。

1966年10月,中央决定对外公布原子弹试爆的真实照片,以此来威慑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国家。

记者孟昭瑞拿到核弹爆炸试验的真实照片后,迫不及待地去找周总理,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但总理看过照片后,却要求在发布时把地面部分裁掉。

对此,周总理这样解释:第一,军事威慑。如果将照片完整地刊载出去,那么有心人便可通过地面与蘑菇云间的互相参照推算出高度,从而计算出爆炸当量,这会让我国的核武器威慑力大大降低。

第二,军事安全。试爆点在罗布泊,如果将地面也登在报纸上,就会被人用地面上的建筑、地质环境推测出我国进行试验的地点。

中国、戈壁两个要素连起来,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罗布泊。为了防止我国研究基地遭受打击,照片必须裁剪。

孟昭瑞听后,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周总理连这等细节都能注意到,真是高明!

原子弹不仅是威力骇人的超级武器,更是保卫和平的使者。在国际外交政治上,当两国都拥有核武器时,双方交流来往会更加克制,尽量避免战争发动的可能,以避免灭顶之灾。

可以说,中国建国以来的长久和平正是核武器所保障的。任何对中国怀有觊觎之心的,都要掂量掂量。

那些无私奉献,为了我国自主研究原子弹呕心沥血的人们,用自己辛劳的汗水,十年如一日,换来了长久的和平,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最新游戏
  • 发表评论
手游排行 新游中心 热门专区 手机软件APP下载
网游排行榜 游戏攻略 网游下载 安卓软件APP下载
单机排行榜 手游礼包 单机下载 苹果ios应用下载
安卓排行榜 新游视频 手游下载
苹果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