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长鼓舞的村子(从致贫到治贫——藏在族名中的脱贫密码)
2023-02-19 15:24:57 小编:网络整理 我要评论
瑶族长鼓舞的村子文章列表:
从致贫到治贫——藏在族名中的脱贫密码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董文锋 陈贻泽
曾经,“土瑶”怕说土。
如今,“土瑶”怕不土。
“土瑶”生活在广西贺州大桂山东段6个村的24条山冲之中。大山隔绝,他们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却也被贫困束缚了700余年。
投入资金4.0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53个,引入帮扶企业30多家……近三年,广西以决战决胜之势推动“土瑶”脱贫,点石成金般种出一棵棵“摇钱树”。山里过去不起眼的“土货”,成了招人稀罕的宝贝,乡亲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品出幸福滋味的“土瑶”群众,正告别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
土味飘出山
路通了,大桂山深处的槽碓村热闹起来。
村口,“香满瑶”农家乐招牌最是醒目。
“菜再快点!”餐厅里,老板娘唐土留热情地招呼客人,不时提高嗓门朝厨房喊道。
灶台前,一个皮肤黝黑的“土瑶”汉子,正埋头快速翻炒,听到老板娘的招呼,却顾不上搭话。不是旁人,他正是这家“土瑶”农家菜馆的老板邓春引。
正值暑假,来吃饭的客人多,两口子忙前忙后,根本闲不下来。
“等过了这阵子,得增加人手。”两人合计着说。
山层叠,岭逶迤。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
“土瑶”,约8500人的瑶族支系,世代“隐居”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等偏远村落。
由于地形险峻,“进不去、出不来”,直到2017年底,一半以上的“土瑶”群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的村子贫困发生率甚至超过70%,属典型的“贫中之贫”。
和其他“土瑶”村寨一样,偏远、封闭的槽碓村,也长期无法摆脱贫穷的束缚。
道路,像是按钮,一键解锁了“土瑶”群众封闭落后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自打去年通村水泥路建成,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寨,开始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瞅准时机,在村委帮助下,今年5月1日,老邓家的“香满瑶”开张营业。由于食材、做法够“土”,农家乐人气火爆。
“平均下来,每天有五六百元的收入。”一旁,老板娘快言快语。
老邓以前也是贫困户,到广东餐馆打过零工,会做菜。回到村里后,贷款开了间小卖部,加上原来种有几亩生姜、杉树,两年前脱了贫,还攒下五六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现在,老邓两口子全身心投入到农家乐中,一个负责前台,一个打理后厨,把“香满瑶”经营得红红火火。
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平桂区投入5180万元,打通“土瑶”聚居区与外界联通的3条道路,6个“土瑶”村之间也实现了互联互通。
“绝壁路”终于绝处逢生。
截至去年底,“土瑶”村寨有863户5075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4.5%。槽碓、明梅、金竹3个村提前一年脱贫。
“外面的客人,最爱吃我做的这道‘土瑶白切鸡’。”老邓对自己做菜的手艺越来越有信心。
生意越来越火,老邓自家养的土鸡开始供不应求。“村里支持我把农家乐搞出名堂,正动员全村村民多养鸡养鸭呢。”
“他们养,我来收,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老邓笑得灿烂。
越土越值钱
狮东村地处大桂山腹地,盛产楠竹,质地优良。
山下,大冲瑶寨竹编扶贫车间里,忙着编织竹篓的凤求姑,正和瑶寨妇女们有说有笑。
“40分钟就能编好一个竹篓,多的时候,一天能编15个,一个月下来就有1000多元收入。”凤求姑只低头搭话,竹篾条在手中飞舞。
“土瑶群众有竹艺编织的传统,我们就想着把竹编打造成特色扶贫产业。”狮东村村支书赵万兴边给记者引路,边为村子做宣传。
家里七口人,两位老人常年看病吃药,三个孩子正上学。此前,凤求姑与丈夫盘满保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全家以种生姜、八角、杉树为生,再加上外出打点零工,“一到用钱时就发愁”。
2015年底,凤求姑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深受贫穷煎熬的,岂止凤求姑一家。人均耕地0.12亩,那时的大冲寨,87户中仅有9户是非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89.7%。
“穷,不怕,就怕没志气。”年轻的凤求姑,认准这个理儿。
两年前,她开始学习竹编工艺,后来越来越熟练。编织竹篓成为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
编好竹篓,往哪里卖?
还是两年前,狮东村引进茶厂发展茶产业,并于去年6月在大冲屯设立瑶寨竹编扶贫车间,主要为茶厂生产竹制包装篓。
现在,这个竹编车间不仅解决了大冲屯60多人就业问题,每年还为村民增收27万元。许多“土瑶”群众第一次在家门口挣到了钱。
养茶,是瑶山另一种独有习俗。
“在火塘上养茶,温差比较大,茶叶得以不断发酵。”赵万兴介绍,“时间长了,茶叶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风味,很受市场欢迎。”
凤求姑一家,也是村里的12户养茶户之一。
走进她家泥坯木屋,火塘上、阁楼里,土瑶黑茶被码得整整齐齐。养一件茶,一年有30元工钱,所以,每天不管多忙,凤求姑都会记得生火熏茶、打扫灰尘。去年,一家人养了400件茶,光这一项就挣了1.2万元,再加上竹编收入,全家顺利脱了贫。
这几年,在自治区支持下,平桂区在“土瑶”聚居区创新实施“存茶于民”脱贫政策,探索形成了“竹编包装 ‘土瑶’茶种、管、采、养”全产业链。
“按照每户100至400件的标准,车间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除养护费外,贫困户还能参与企业分红,每户年增收在4000元以上。”赵万兴把账算得清楚。
现在,6个“土瑶”村建有黑茶、竹编、瑶绣等7个特色扶贫车间,各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1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9400元,是2017年的3倍多。
成功脱贫的凤求姑,把阁楼全部腾出来,今年又养了500多件茶。
“真想不到,越土越值钱。”坐在火塘边,这位勤劳的瑶家妇女眼角堆满笑意。年初,丈夫盘满保申请的小额贷款也批了下来,正跟人合伙搞胡蜂养殖,“越品越觉得生活有滋味。”
乡土情绵延
瑶绣是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有着1900年的历史。
作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红芳自幼学习瑶族刺绣。
5年前,红芳在金竹村开办了第一家“瑶绣传承班”。
为适应市场需求,金竹村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出时尚手包、枕头、杯垫等系列文创产品。精美的刺绣搭配颇具创意的文化产品,在“土瑶”妇女的指尖成型,并源源不断销往粤港澳等地。
“传承班的绣娘有5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红芳说。
但现在,红芳往小学校园里跑得越来越勤。
“我是土生土长的瑶家人,更愿做瑶绣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冯红芳抿嘴一笑,“习近平总书记不都说了嘛,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为更好传承瑶绣文化,绣娘冯红芳化身学校“辅导员”,让瑶族刺绣通过第二课堂走进了校园。
“瑶绣里,每个图案都有它的意义,都有一个故事。”在沙田镇新民小学,红芳的刺绣课很受欢迎,各年龄段的孩子学得有模有样。
“只要她们愿意学,我都很乐意教。”红芳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要让瑶绣文化传遍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土瑶”刺绣。
除绣娘身份外,红芳还是金竹村文艺队负责人。
夏秋交替之际,记者在“土瑶”村寨采访,正赶上一场名为“乡风文明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艺演出。
看一眼节目单,嗬!曲目还真不少——丰收傩舞、瑶家盛火、瑶家五彩云……
晚上8时,演出正式开始。
七八位本地村民,描着眉,化着妆,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表演动作虽比不上专业演员,可那神态,那认真劲儿,一点不含糊。
“这可不是单演给你们看的,这里每星期都有文艺活动。”同行的平桂区扶贫办副主任陈树说。
“土瑶”村民能歌善舞。金竹村专门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艺队,除了瑶歌,还排练长鼓舞、竹竿舞等“土瑶”特色舞蹈。
都说“幸福来自内心”,这“洗脚上田就唱戏”,算不算?
这两年,平桂区在金竹村和新民村各投入30万元,打造“土瑶”风情旅游项目。一年一度的“土瑶”文化艺术节影响越来越大,更多人通过“土瑶”原生态博物馆、民族乡愁馆,领略到“土瑶”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过几天,新落成的平桂民族学校,将迎来首批新生。
为让“土瑶”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自治区政府专门拨付1.2亿元用于民族学校建设。学校还专门整理编撰了《瑶语教学读本》等教材,采用普通话、瑶话“双语”教学,并将“土瑶”民歌、瑶族长鼓舞、瑶绣等引入课堂。
“开学后,希望我也能到民族学校给孩子们上瑶绣课。”冯红芳跃跃欲试。
过去,“土瑶”群众多不识字,不知“瑶”本是美玉的意思。而现在,他们切身体会到那句老话:“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
告别“土瑶”村寨,汽车驰骋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不远处,当地最高峰明梅顶特色旅游项目正加快推进。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走进永州古村落|井头湾:枕水而居的村庄
到井头湾,是应当地群众之邀,创作一部以村史为主题,表现井头湾蒋氏祖先艰苦创业的彩调剧。
井头湾村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一个平地瑶古村落,距县城沱江35公里,与广西新华乡比邻。古村群山环抱,水系发达,境内古木参天,清泉溪流遍布,有“瑶都水乡,梦里桃源”之美称。
据井头湾《蒋氏族谱》记载,井头湾立村约在明末清初时期,蒋氏太祖为躲避战乱,来到井头湾定居落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存完好古民居50余座,形成占地40余亩的庞大院落。
立村以来,蒋氏族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为做人准则,严格要求子孙守法明礼、忠厚清廉,使蒋氏一脉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当年始祖蒋汝新在此生育蒋光椿、蒋光柏弟兄两人,后发展到现在1500多人的庞大家族。族中子弟以勤学苦读、科举入仕为荣,涌现了很多书香门第,其中蒋藩汉最有学问,曾与道州何凌汉(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一起读书,嘉庆十年两人一同进京赶考,可惜蒋因家事中途折回,何凌汉高中探花之后为好友未能金榜题名深感痛惜,亲笔写了“山中宰相谁人识,海外神仙岂可知”一联以示钦佩和安慰。这块楹联木匾一直挂在蒋氏厅堂上,后来被毁。清代以来,族中子弟先后有20多位考取功名,仍留存有“登仕第”牌匾,激励后人。村民至今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训,村里每年都有10多位学子考取各类大学,在外工作的人士多达100多名。
井头湾村以井得名。村头有一井名为“龙头井”,井水一年四季奔涌不绝,分三股清泉环流村庄,村里古民居群和巷道,呈“井”字形排列的独特格局,而被称为井头湾村。
村居选址颇为讲究,前有龙泉清溪,后有龙虎山拱卫,印证了当时风行的“前有照、后有靠”的建筑风水学说。宅院屋舍依山而立,顺水势而建,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平地瑶建筑,多为以马头墙为主的青砖大瓦房,与徽派建筑风格相似;又因部分屋舍面水而居,也参照了江华高山瑶吊脚楼的建造形式。两种建筑形式巧妙融合,使村居形式丰富而灵动、古朴而活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学思想。
井头湾村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三进,有两个天井、左右回廊四厢房,建造工艺为青砖蓝瓦和飞檐斗拱照壁,材料以大块条石为基脚,屋内石刻及木雕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八字门楼,是井头湾村最为显著的建筑之一。八字门楼以徽派建筑为主体格局,但在细微处却又有区别,它是瑶族地区瑶汉杂居天井门楼式民居的典范,融汉族对称性建筑风格和瑶族依山就势面水而居建筑风格于一体,整合了瑶汉建筑的文化元素,展示了民族融合和繁荣发展的优秀成果。
在瑶族,女性的地位较高,生女孩比生男孩更显珍贵,招郎入赘之风也一直承袭。这种男女一样尊贵的观念,在井头湾古建筑上也有体现。在一些古民居的影壁和门柱的雕刻上,不仅有龙的图案也有不少凤的图案。在村口一户人家,因家中一胎两女,更是在门墩上留下了“双凤朝阳”的精美石雕,这一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十分罕见。
村里的瑶族妇女善织锦与刺绣。村里目前还完好地保存着用织布机自制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的习惯,主要织锦有“八宝被”、围裙带、腰带、背带等。村民平日里喜着平地瑶服装,女装用青布镶边,右襟开口,上系银扣两枚,喜庆之日盛装,头戴小花冠,盘发髻于脑后,横插银钗,两耳垂环,手戴银钏,衣配银扣,胸束围裙,腰系银链,足穿绣花尖头鞋。男装上衣为右襟开口的长袍,多为青色和蓝色。
村民们不论老少均善歌舞,完好地保留着唱“梧州歌”的习俗,春节、赶鸟节、盘王节等传统节日,经常可见各种形式的对歌会。婚礼习俗也还保存着坐轿子、唱瑶歌、坐歌堂、哭嫁等仪式。2014年元月,中央电视台在此拍摄瑶族传统婚礼习俗,节目播出后,使瑶族文化得到广泛地传播、传承。村内有古戏台一座,至今保存完好,除了瑶族长鼓舞、瑶歌对唱和龙狮表演,由民间戏曲艺人组成的戏班子,也经常利用农闲和红白喜事,通过“耍调子”、唱大戏等方式,传扬传统道德和乡村文明。
村民善做各种瑶族传统美食。瑶族以勤俭为美德,无论家境贫富,每日必备一锅稀粥。美食以瑶家“十八酿”最负盛名,其中叠豆腐、豆腐酿为待客上品,腊肉、米粉肉、水煮肉等特色风味饮食堪称一绝。每逢节庆或是贵客上门,必舀出瓜箪酒,以歌下酒,一醉方休。
井头湾村山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历来是江华岭西农区水稻高产区,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全县前列。近年来,当地结合精准扶贫,把井头湾村列入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村建设,对古民居加以保护与修缮,成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4A级旅游景区。以古民居、瑶族织锦和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让村民受惠于此,也让古村文化发扬光大。
田园风光无限好,青山绿水忆乡愁。美丽的井头湾,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久别的乡村记忆,也是一个从未遗忘的桃源梦想。
从江:这些传统村落,值得走一走!
从江县依托传统村落,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发展旅游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传统村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走,我们到从江的传统村落看看。
小黄村
中国传统村落、侗族大歌之乡
小黄村位于从江县高增乡北面,离县城25公里,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村,全村由小黄、高黄、新黔、归修、高额、占千、刷亚7个自然寨组成,20个村民小组,全村780多户3800多人,一条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
小黄村是大歌的发源地,被公认为“大歌之乡”。这里人人能歌善舞,人才辈出,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
加车村
中国传统村落
加车村,位于从江县加榜乡东南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城110公里,全村260余户,1100余人口,均为苗族,村寨传统的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闻名遐迩的加榜梯田美景融为一体,形成人在寨中,寨在田中的童话似的田园风光,尤为壮观。
加车村是加榜梯田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除了传统的苗年外,更具特色的祭天节、新米节、芦笙节和开秧节更能够展现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
高华村
中国传统村落、瑶族药浴之乡
高华村位于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东南面。距县城35公里,是一个瑶族聚居村庄。高华村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纯朴浓厚,主要有瑶族药浴、瑶族长鼓舞、传统造纸工艺等,被称为是瑶族“三大文化宝典”。其中瑶族药浴于2008年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长鼓舞2009年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整个村庄被竹林包围,竹海飘绿扮靓了山头的景色,远远望去,整个村庄犹如绿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养生、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占里村
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
占里村位于从江县高增乡,距从江县城约25公里,全村共有167户784人,耕地面积1143亩(人均约1.5亩)。寨子虽不大,但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近百年以来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几乎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与生育文化第一村”。
岜沙苗寨
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岜沙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枪手苗寨,隶属于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
岜沙苗寨历经现代文明的冲击,但这里的人们仍然固守着一、两千年前的民族传统。岜沙成年男子刀不离腰,枪不离手,头留发髻,犹如一个个“活着的兵马俑”。岜沙人自古崇拜树木,以树为神。
大歹苗寨
传统村落,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
大歹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北方向,距离县城25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这里青山环抱,古木苍翠,风景十分优美。而最具独特韵味和神秘的是苗族民间文化。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与世隔绝所以才孕育了这种淳朴悠久的岁月的积淀,孕育着原始而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蕴藏着独特的旅游资源,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也是大自然留给大歹人间人民最宝贵的遗产。2019年6月6日,大歹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让久居于城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觅得心灵的安静,在这里你可以抛去一切杂念,融入群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大歹村也将依靠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扶贫开展的机遇,认真实施和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加强基础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目标,实现“四通”即正常通车、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歹人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富裕之路。
部分图文来源:黔东南微报
网络编辑:黔东南身边事
声明:消息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通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清远油岭瑶寨 群山环抱中的神秘古村
文|唐惠玲 发自广东清远
春花开,万物生,草长莺飞的时节,油岭瑶寨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油岭瑶寨是个纯瑶族人口聚居的村落,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的西南部,距离县城15公里。
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瑶寨四面环山,自然风光旖旎迷人,生产生活习俗、节日、服饰、饮食、歌舞等瑶族遗风古俗在这里相传千年世代。是“八排瑶”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民俗风情保留得较完整的地方,也是“歌舞之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被人们称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油岭瑶寨古村落于199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5年被国家八部委授予“中国传统古村落”,同年被国家民族宗教委员会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被影视界誉为“七彩油岭、影视天地”称号。
这里村民自发组建的“油岭歌舞队”曾多次代表广东瑶族到全国10多个省市及香港、澳门、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演出,把排瑶文化、瑶族风情介绍给外部世界。
油岭民俗瑶寨景区原始古朴、风景秀美,依托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艺术,挖掘、传承、弘扬瑶族民间文化,深受来客喜爱。目前景区内有全国首家排瑶奇洞歌堂(天然溶洞内展示瑶族歌舞)、研学体验(学习瑶族文化技艺:如瑶族长鼓舞、瑶族民歌、瑶族刺绣等)、瑶王千人长桌宴(品尝瑶家美食、体验瑶家特色饮食文化)、原生态实景晚会、瑶族文化传承基地参观、瑶寨农耕体验园(体验捕捉稻田鱼、耕种、采摘等)等等。
全国首家排瑶奇洞歌堂
油岭村罗公庙天然溶洞,洞里常年温度在20°C左右,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不受洞外天气好坏所影响。夏天是避暑之胜地,冬天是避寒佳境。
奇洞歌堂的演出就在溶洞举行,节目演绎瑶族先祖在远古时代历尽千辛万苦从湖南洞庭湖边迁徙至油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其后从生产、生活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如瑶族长鼓舞、排瑶民歌、刺绣、“讴莎腰(情歌对唱)”独特恋爱方式、礼仪,以及唯美、动人、浪漫的爱情神话传说,以天然溶洞的回声效果,用歌舞及生产生活场景展现出来,打造出原生态的视听盛宴。
全国首家排瑶瑶王长桌宴
瑶王长桌宴是排瑶人民办理红白喜事等大事时启用的餐饮方式,在品尝瑶寨各种特色美食的同时,也是举行各类宴会、聚会,商议要事的良好场所。
瑶寨实景晚会
晚会场地周边的草地、菜地、桑地、民居、田园、山景,配上排瑶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展演晚会,构成一幅绝美的世间难寻的田园风光、原始村落的奇幻画面。
多部影视综艺节目在此拍摄
秀丽的风景、独特的民风民俗 、丰厚的文化底蕴、冬暖夏凉的古洞歌堂、能品尝当地瑶家美食的瑶王长桌宴,受到了多个电影、电视摄制组的青睐,瑶族电影《旺嘟之恋》、《广州跑男》等摄制组纷纷到景区录制节目及拍摄影视作品。
(供稿/油岭瑶寨景区)
编辑 桐亚XK1003
湖南广电驻村扶贫队泪别东冲河
永州新闻网讯(江华特约记者 黄春华 蓝玉春)5月20日,江华大圩镇东冲河村的村民自发来到文化活动中心,以最纯朴而独特的方式,送别湖南广播电视台驻东冲河村帮扶工作队。
一大早,湖南广播电视台驻东冲河村工作队队长戴新华和队员董红、杨诗达来到驻村三年的东冲河,和村干部做最后的工作交接,没想到刚到活动中心门口就被“芒果家园”的孩子们热情围住了。2018年11月,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安心住校,家长们放心外出务工挣钱,工作队在小学内建立了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芒果家园,聘请专门辅导老师管理,孩子们一起住宿、学习,得到了更好地成长环境。
江华大圩镇东冲河村芒果家园学生 邓雨馨:董奶奶他们经常晚上过来教我们读书写字,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今天要走了,我非常舍不得。
江华大圩镇东冲河村芒果家园生活老师 赵燕芳:非常感谢他们来我们这里办了一个芒果家园,照顾了我们大山里面的孩子,都走出来了,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很开心,很快乐。
得知工作队撤队消息的村民们也早早来到村文化活动中心,在这临别之时,村民们的泪水夺眶而出,紧握工作队成员双手,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对工作队的感谢和不舍。孩子们为工作队唱起《听我说谢谢你》,村民为工作队送上锦旗,还跳起瑶族长鼓舞,感谢工作队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为东冲河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湖南广播电视台驻东冲河村帮扶工作队原队长 戴新华:今天自发地来了这么多村民,包括孩子和老人自发地组织了很多活动,我是非常非常的感动,也感觉我们三年的扶贫应该说收获满满,老百姓也是幸福满满的。
自2018年3月进驻东冲河村以来,东冲河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到3000元增加到超过16000元,贫困发生率从超过70%到全部清零,为东冲河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湖南广播电视台驻东冲河村帮扶工作队原队员 董红: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走遍了村子的家家户户、角角落落,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很有感情,我早就成了东冲河的一员,我祝福东冲河的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芒果家园的孩子们越飞越高。
三年的朝夕相处,三年的倾心帮扶,东冲河村的发展,对于工作队员来说已经不仅是工作和任务,更是一份情感和责任。就如锦旗上所写“用脚步丈量瑶山,热心为民办实事”,村民们早就把工作队员们当成了“自家人”,而在工作队心中,也早已把东冲河村视为自己的“故乡”。
湖南广播电视台驻东冲河村帮扶工作队原队长 戴新华:不管我以后在哪个岗位上,东冲河是村民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我都会关注它,都会关心它,都会以一个瑶山人,一个东冲河人的身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关心和支持。
-
王牌勇士51.2M休闲益智
-
GO口袋训练家手游官方安卓版45MB冒险游戏
-
三国志名将伝手游官网正式版100MB冒险游戏
-
魔力宝贝归来手游模拟器兑换码免费版136MB角色扮演
-
王者特戒激活码手机游戏最新版本156.8MB角色扮演
-
天涯剑歌行手游官网版125MB角色扮演
- 王者荣耀全部去掉曝光(王者荣耀:修罗设计稿曝光,看完修改前的版本,玩家:我想歪了)
- 奔驰宝马老虎机技巧(游戏厅那些让人倾家荡产的博彩机,却偏偏成为部分玩家的提款机)
- 俩字成语开头的成语(穀和榖只有一横之差,两字该如何区分?)
- 金庸群侠传2作弊版(电脑里最古老的游戏!占用20多个G,电脑换新就用不了,还不想删)
- 用嘴呼吸蚂蚁庄园如果长时间用嘴呼吸真的会让人变丑吗
- 多玩盒子怎么安装(电视盒子怎么安装应用?想要投影仪当电视用,这么装就对了)
- 美国FDIC否认曾要求Signature Bank买家须放弃加密货币业务
- 春分迎接春天 春分祝福语最新2023
- 描写冬季雪景的诗蚂蚁庄园雪景答案
- 为什么壁虎可以飞檐走壁 蚂蚁庄园4.27答案早知道
-
元梦之星手机版最新版20231.11GB | 游戏2023-09-28
-
少女前线2追放wiki公测103.23MB | 游戏2023-09-28
-
孤独战机378.51MB | 游戏2023-09-28
-
夸父追日22.98MB | 游戏2023-09-28
-
烟雨江湖v1.124.48452 | 游戏2023-09-28
-
苍之纪元v1.0.827 | 游戏2023-09-28